子午:武松智杀西门庆——从冯仑的“西门庆学”说起
2013年1月,《中国周刊》杂志刊登过一篇专访地产商冯仑的报道《冯仑:从野蛮到理想》。冯仑在访谈中语出惊人:“西门庆就是个民营企业家”。
后来,冯仑参加深圳博商汇举办的“深圳市民营企业家盛典”,对西门庆给出了更高的评价:
“西门庆其实就与潘金莲做了一件事,却被后人记住了,而被大家忽略的是西门庆其实是一位出色的民营企业家。”
2016年底,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的时候,“冯仑风马牛”公众号刊登了冯仑“西门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冯仑:潘金莲的姿势》。
在这篇文章中,冯仑将“潘金莲”比喻成“民营企业”。在冯仑看来,参加过农民起义军的施耐庵是为了泄私愤才塑造了潘金莲这个坏女人形象,导致后来人对西门庆和潘金莲产生了极大的误解,破坏了民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家的形象。冯仑在文章中称称:
在「野蛮生长」时代,人们总会把民营企业等同于潘金莲这样一个角色,说它的不好,而这个所谓的「不好」也是被人们捏造组合出来的……在我看来,民营企业其实等同于河北清河县的那个潘金莲,是一个真实而美好的存在。
笔者并不喜欢冯仑先生的这后一个比喻,这显然有将潘金莲物化的嫌疑,正如毛主席所评价的,“《金瓶梅》是反映当时经济情况的……暴露了封建统治,暴露了统治和被压迫的矛盾……可供参考,就是书中污辱妇女的情节不好。”
不过,既然冯仑先生将西门庆比喻成了经营“民营企业”(潘金莲)的“出色的民营企业家”,那也只好先沿着冯仑先生的这个设定来讨论。
冯仑先生访谈中声称他是通过读《金瓶梅》,得出“西门庆就是个民营企业家”,而且是“出色的民营企业家”这个结论的。我们不妨也回到《金瓶梅》的原著,看看西门庆究竟是个怎样一个“出色的民营企业家”。
按照《金瓶梅》原著的描述,西门庆的原有资本并不雄厚,他出生于“清河县中一个殷实的人家”,父亲西门达是个开生药铺子的。但西门庆通过不长时间的经营,实现了资本暴增、经济实力急剧膨胀,不仅在商业界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对政界也产生极大反响。
《金瓶梅》第一回说他“作事机深诡谲,又放官吏债……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把揽说事过钱”,这里“放官吏债”,即把国家财产拿出来放债,收取利息;“把揽说事过钱”即替人打官司,替别人说情或办事,从中收取别人的感谢费。不难看出,西门庆的社会活动能力是相当大的,“放官吏债”也是挺有风险的。
单靠这些小打小敲满足不了西门庆敛财的欲望,通过婚姻来谋取大笔的嫁资是西门庆积累资本的主要手段。如他先后骗取了富孀孟玉楼、太监侄媳李瓶儿,两位小妾的到来为他带来了巨额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