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年轻人同在张家界跳崖, 绝非盲目自杀那么简单
【导读】近日,湖南张家界某景区有4名游客服毒跳崖,经调查系自杀。过去,学界对社会转型时期的自杀问题做过深入讨论。在经济复苏之年,自杀事件为何再次成为一个需要警惕的社会现象,其背后的社会逻辑和深层原因是什么,都值得我们追问。
吴飞先生基于对自杀问题的研究,发现很多自杀行为并非源于公众一般认为的精神问题,一部分自杀行为可能带有怨气,这一方面折射出社会在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冷漠或家庭冷漠的反抗。他认为,在告别传统社会的现代中国,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观念,即社会是冷漠、残酷、弱肉强食的空间。“社会冷漠症”之所以盛行,在于以经济为导向、趋于技术化官僚化的评价机制不断泛化,从手段变为目的;而在社会陌生化的过程中,精神秩序的构建却没有跟上。作者认为,我们不仅需要理解现代价值观念并反思其文化基础,还需要注意中国的特殊性,在中国的家庭、国家、社会的完整体系中,给这些现代观念找寻合适的位置,以形成一种合理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本文原为《时代周报》对吴飞先生的专访稿,原载《时代周报》,转自“爱思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位参考。
被盲目发泄的怨气?
问:您研究过中国的自杀问题,对这种自杀性的事件您怎么看?
吴飞: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人跟我研究的那些自杀者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中国的一部分自杀者并不是因为有精神问题,而是出于一股怨气,就是要报复。一些自杀者其实是通过惩罚自己来报复别人。这确实是反映了社会在公平正义方面存在问题。
问:从这几例中,我们看到他们一般是失意者。他们可能认为,他们失败的原因不是自己,而是社会出了问题。“社会”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但是又很抽象、很模糊,该如何理解?
吴飞:怎么理解社会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样理解除了家庭、有血缘关系或者地缘关系,或者是比较自然的朋友关系之外的公共领域。在传统的中国人的生活圈子里面,是没有社会这种观念的。现在有了这样一个概念,但有了这个观念之后怎样形成一个比较良好,比较健康的社会观念,使得人和人之间能够共同处在一个比较和谐的社会里面,这是这些现象所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我们在比较精英的话语里面,或者说是比较主流的话语里面,大多都是把“社会”当作一个好词,正面的,比如说它代表着一种正义,代表着一种集体的力量。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面,社会其实总是被理解成一种比较残酷的,比较冷漠的空间。比如说,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常说,你将来走上社会怎么怎么样。在他们的观念里,“走上社会”就是走出这样一个可以关心你、可以不用特别在乎、不用特别地去注意、去防范的的家庭,到一个完全是由陌生人组成的,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危险,你处处都要防范,并且需要学会很多的求生技能,去应付的一个公共空间里面去。所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观念中,社会都还是一个比较冷漠的概念,至少在现在人们的观念里面,这个社会就是比较冷漠、险恶的,几乎相当于“江湖”。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