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何以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鲜明标识?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动口号。而宣传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更必须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承担和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的敲门砖和金钥匙,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调查研究是宣传思想工作顺势而为的现实需要。
《吕氏春秋》里讲: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谏鼓’‘谤木’就是为了收集舆论。陈胜、吴广起义时,让人在帛上用朱砂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塞到鱼肚子里,还让人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一来二去人们就相信了。这说明古人就很懂得宣传思想工作的作用。在宣传思想工作的链条上,通过调查研究的手段,可以基本掌握受众的接受现状与期待,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开展调查研究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必须要融入时常、覆盖全员。
宣传思想工作者平常并非直接从事具体的改革发展任务,并不是产品本身的生产者、制造者,但是新闻的输出者和接收者。要把宣传思想工作做精准,就必须下足调查研究的功夫,否则作品就很难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例如,写好乡村旅游的稿件,要做好政策调查研究,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做好实践研究,深挖细掘乡村振兴的思路、方法和现实意义。只有做足功课,掌握了乡村旅游的“前世今生”,才能发布更多鲜活生动、全面深刻、吸引力强的报道。
因此,无论是调研、督查,抑或会议、活动等各方面的宣传,乃至一些事务性保障工作信息,要确保宣传的精准性,不偏离政策、不脱离实际,就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倡导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搞调研、时时在调研、事事必调研,特别要注重大政方针与业务内容的学习研究,真正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宣传思想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调查研究是宣传思想工作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宣传思想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群众、根基力量在群众,根本目的在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做宣传工作本质上就是做群众工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宣传思想工作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按部就班过不了新日子,新征程上必须广开言路、善于倾听。愿不愿意调研、善不善于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宣传思想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信息收集、分析、研判的过程,各个环节工作的广度、深度、力度,直接关系调研成果的质量与成效。只有广开言路,听取多方声音,调查研究才能摸得清问题、看得透本质、拿得准对策。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特别是在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渠道,用鲜明而直接的方式,发表意见、表达好恶、展现才艺、参与互动。这些变化给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亟待研究的课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