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华:医疗产业化市场化侵蚀老百姓的幸福感,医改出路何在?
有一位经济学家说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可以慢一些,中国人不要用生命换钱。其实这句话只不过说说而已,不必当真。
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住房、教育、医疗等不得不投入的高消费,这类即使债台高筑也不得不消费的支出,占据着一个普通家庭的大部分生活成本,每一个普通家庭成员一生劳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这几件事而忙碌,只要你不消极避世而放弃正常的生活,你就必须和它们亲密接触。
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生在世,生老病死谁都逃不掉,病魔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人们的头上,随时都会落下来。它们张着噬金的血盆大口,随时会把一个正常家庭的财富吸干。因此人们每天都在焦虑的寻找生财的门路,生怕事到临头时两手空空束手无策。在钱统治一切的时代,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实属迫不得已。
长期的生活快节奏的结果就是导致一个疲于奔命的人活得一塌糊涂,人的前半生透支身体拼命的挣钱,后半生病痛缠身拼命的给医院送钱。除了富人,这是所有底层民众宿命,为了逃避这个宿命,甚至有许多年轻人放弃了结婚生子,直接的后果就是造就了一个缺少可持续性的少子化社会。
因此医疗产业化市场化,决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不是民生发展的方向,更不是人民群众的福音。
现实告诉我们,医疗行业只要与利益挂勾,就会离救死扶伤渐行渐远。产业化市场化就意味着医疗要赚钱和交税,这样一来有利于一些黑心药企和医院。
虽然医疗产业化有利于增加国家GDP,但不利于消费者,因为医疗产业化的收入来源于消费者,牟利者从中获得财富,底层民众出血,玩的是一场逼迫穷人让路的游戏。
一个国家的医疗事业属于民生工程,关系到老百姓的安危冷暖,理应由政府主导投入,就像前三十年那样。据老人们讲,那时有病,单位的医疗室就可以解决 ,严重点到大医院看,所有药费单位都给报销。然而时过境迁,社会早已今非昔比,当今资本介入的医疗产业化已经完全悖离了医疗单位单纯是为了治病救人的宗旨。
本来医者仁心,为医者既需要有出众的医术,也同样需要有高尚的医德,并且德在先。从古到今医疗行业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个高尚的行业,医者以医技普济众生,悬壶济世。
相传三国时代的吴国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收钱,仅要求重病治愈者植杏树五株,轻者一株,数年后得杏树十余万株,蔚然成林。
而当今现实呢?医院里到处都是铜臭味!从事医药行业的大多成了暴发户!
有一个西方博主在博文中说:
“西方药企使用小钱钱就让中国医院臣服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