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史上重大改革的标志不能涂改


  “改革也是革命”无疑是偷换概念

  华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掀起改革的波涛不计其数,但大都不过是浪花一闪,而最具惊涛骇浪,对历史进程最有冲击力的则是6次变法图强。但这“六大变法”。都绝非是“大破大立”的革命,都是局部改善的“刮骨疗毒”,其作为改革的“七大共同标志”,也是判断中国历史上真假改革的重要标准

  一、中国历史上6次重大改革变法

  1.管仲改革。时值齐国国库空虚;诸侯虎视眈眈,国家处于倒悬之际,管仲(约公元前747年-公元前645年)的改革登场。

  重点是土地改革和经济改革:一是按土地不同情况分等级征收农业税,改掉原来按地面积征税的模式,再将公田分百姓种植,实物税可代替劳役税,推动奴隶制度走向瓦解。其二、“唯官山海为可尔”,首次确认矿山和食盐所有权归国家,由老百姓在特定地方生产,国家统购统销,国家确定利润分成,中国历史出现首个工商黄金时代。

  管仲的改革对象,无疑是打击大贵族(大奴隶主),进行资源再分配。齐国的奴隶制结构分三个等级,国君,贵族和奴隶。身居高位能得到更多的土地和奴隶,且家族世承,就出现了财富高度集中。奴隶制束缚社会发展,管仲的改革瓦解了奴隶制。

  2.商鞅变法。管仲改革促成华夏三四百年高速发展,随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代替,纷纷要求政治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追求“大一统”的历史趋势,也要求变法,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变法应运而生。

  商鞅变法与先前李悝等变法基本相同: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推进土地私有制;废除落后的耕战制度,推进军人职业化,奖励军功给底层百姓以出头机遇;制定严苛刑法和连坐制度,确保全面落实新法。商鞅将国家利益和百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进行了较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商鞅变法的改革对象,就是贵族利益集团:打破贵族垄断的旧政治制度,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废除奴隶制。

  3.王猛改革。“五胡乱华”让整个淮河以北,唯东晋保有东南一隅,基本被北方游牧民族占据,千年农耕文明就要毁于一旦。华夏文化面临生死存亡。

  从陇西深山走出与华夏农耕民族类似的氐族,建立了前秦,王猛(325年-375年)的改革:一是政治上打压氐族和羌族的贵族集团,整顿吏治,重用汉官,加强中央集权;二是改革土地制度,抑制土地兼并,重视农桑,鼓励生产,加强工商业发展;三是加强全民汉文化学习,鼓励公卿士子汉化,为传承华夏文化起到极其重要作用。

查看余下7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