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海城地震预报”为何会成为历史的绝响?


  今天是“5·12汶川地震”15周年的日子,一些坚信“地震可以预报”的网友又回忆起了1975年毛远新坐镇的辽宁海城地震预报。

  今天的主流学术界仍然坚称:“海城地震预报”是“瞎猫碰着死耗子”,仅仅是“一次偶然”;海城7.3级地震发生前有强烈前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本身的成功;凡是自称搞地震预测的都是“民科”、“伪科学”……

  所谓地震预报,就是要在地震发生前准确预知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

  从这个定义的角度讲,海城地震预报无论是在长、中、短期地震预报,还是在临震预报上都是取得了相当高的准确度的,这不是一句“瞎猫碰着死耗子”就可以否定的;而当时果断下达避震指示、“出了问题我负责”的毛远新,也的确领导海城人民成功地挽救了至少10万人的生命。

  海城地震发生于人口稠密、现代工业集中的辽宁腹地,涉及人口830多万;这里至少50年没有发生过较大震级的地震,房屋以不抗震的砖混结构为主。如果没有震前预报,按同等情况推算,至少有10万人将死于地震,而海城地震的最终死亡人数仅1328人。

  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吸引力全世界的目光。据辽宁地震局统计,从1975年9月至2003年12月,共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学者到震区考察。美国学者雷利在震后不久来到海城,他对辽宁地震办的工作人员说:“通过地震前后的卫星照片对比,确实是作了预报,所以我才来到海城考察!”一位美国记者将海城地震预报称为“科学史上的奇迹”。

  通过对中国海城地震预报的学习,美国人也开始着手地震预报研究,1985年美国加州采用与海城预报相同的思路,预测下一场地震大概率发生在1988年1月的帕克菲尔德地区;为此在其后数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该地区直到2004年才发生了超6级的强震。

  海城地震次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的“漏报”给地震预报泼了一瓢冷水,加之中国国内的“可预报派”专家在1976年后被全面排挤,“不可预报派”成了国内地震学界主流声音。因为国内地震学家们的这种“背叛”,“地震不可预测”再后来几乎成了所谓的“科学界共识”,海城地震预报也就成了后无来者的“历史绝响”。

  然而,“暂时没有能力预报”和“不可能预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人类科学史上,后者所代表的“矮子哲学”往往最后都成了历史笑柄。

  地震预报迄今为止仍是全球难题,但并不意味着难题就一定不可攻破、不该被攻破。地震预报是难题不假,但绝不意味着完全无迹可寻,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Nature·地球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研究者利用仪器得到了4条切穿横断山区的断面图像,进而发现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两条规模巨大的“地下暗流”,并指出汶川地震可能与这个暗流有关。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7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7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