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孔乙己太少 闰土太多”
在又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之际,“孔乙己文学”火了,被网友竞相模仿:
“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
“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
紧接着,贩卖“奋斗者鸡汤”的小贩们也“火”了。
于是,一篇高高在上、气势汹汹的《脱不掉的长衫?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就被炮制出来,在顶流媒体上宣传。
-1-
文章作者用“清晰记得”、“明明白白”这样的字眼,满怀自信地写道:
我们不能忽视小说中的一个真相:酿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文中写得明明白白——“好喝懒做”“总是偷”……
看到上面这段文字,笔者竟疑心与原文的“笔者”读的是不是同一个鲁迅,看的是不是同一篇《孔乙己》。
当然,这样的情形并不意外。世上仿佛有两个“鲁迅”:在贵族和精神贵族眼中,鲁迅的笔下尽是麻木、愚昧、自私的国人,鲁迅成了他们高高在上彰显自己精神高贵的“证人”;而毛主席却说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者眼中,鲁迅的文字是刺向黑暗旧秩序和伪善吃人者的匕首与投枪,这样的“匕首与投枪”绝不是刺向人民的。
文章作者说孔乙己“是一位除了读书写字没其他本事的人,是可笑的”。不知道作者除了在平台上写写文章,还干了什么些工作,写文章不也就是“读书写字”吗?也不知作者工科生还是文科生,工科生这么嘲讽倒也有情可原,文科生这么嘲讽,就有点“文人相轻”的味道了。
说白了,大家都是“读书写字”的。无非是孔乙己没有“进学”而在那个时代失去了阶层上升的通道也找不到与他读书人身份适合的工作罢了,而文章的作者因为会“读书写字”才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甚至还是在编的工作。
而没有“进学”,却不一定代表没有学问,范进中举的故事告诉我们,“进学”本来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大多数的举人还得靠关系户提携,有“家资”去做大员的“门生”。
“回”字的四种写法,这样生僻的知识,虽然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无用的,却也是无错的,放到今天都够混一个“文字专家”了——不要以为笔者夸大其词,当年清华历史系某大教授著《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在搬运国外研究之时,竟然将蒋介石英文(Chiang Kai-shek)翻译为“常凯申”。
当然,笔者也不是说孔乙己到今天就一定会混成一个风生水起的“专家”,实现人生逆袭;而是要看有没有哪家“资本”看中了孔乙己掌握的生僻知识,并将其发掘出来“流量变现”;否则,孔乙己仍旧还是那位穷酸潦倒的“孔乙己”。今天很多人文学科的毕业生,恐怕也面临着类似的处境。在资本眼里,他们的价值更多的是能够交学费,给教育产业当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