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最讨厌读鲁迅,步入社会后,最有感触的,却是读鲁迅
最近,“孔乙己文学”悄悄刮遍了网络平台,年轻人纷纷用孔乙己来自比自嘲。对此,央视网谈孔乙己文学热点,说“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央视网还说什么: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时间活动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得已体现。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
我突然有种前两天两会代表提案时,激发的感受:“何不食肉糜”!
困住孔乙己的难道是长衫吗?当代的失业问题,难道是因为年轻人放不下架子,舍不得出力吗?我是佩服央视网的脑回路的。如果这是一个童话里走出来的人,跟我这样说,我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央视网这样说,我只有失望。
知识改变命运,劳动发家致富,这些画皮,年轻一代在社会碰壁种,早已有了清醒的认知。这年代,孔乙己的长衫不穿不行,不受十几二十年的教育,似乎完全跟不上时代潮流;孔乙己的长衫脱也没地儿脱,脱了就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劳动和创造机会,即使有,也是少数和偶然。
且不说进公家单位那种天方夜谭,就是寻常公司招人,既要应届,还要有工作经验;或者就是非985不要,要么就明明最普通的活儿,却要招硕士、博士进来充门面,工资还是那么几千块,还有的就是无尽的九九六,老板的PUA,内卷,劳动法形同虚设等等等等。
如果生活有保障,那工资再低又有什么关系。可是,青年平民绝大多数都是市场大潮中无根的浮萍,生活保障无从谈起。
不断高涨的基本生活开支,可怜的且不稳定的生活来源,不断折磨消耗着年轻一代的精力与热情,没有出路,看不到未来。
这种困境,这种焦虑,不是央视网一句,“脱下长衫”拉下脸来的挖苦就能解决的!
我和很多人一样,真正喜欢鲁迅是在步入社会以后,尤其是亲见过一些残酷的社会现象,体会到现实的不公,品尝过努力却失败的无奈之后,曾经被硬塞进脑袋的鲁迅先生会不经意地蹦出来,陪你一起发发牢骚,针砭时弊。
这种感觉太像潜伏在黑暗处的火花,深埋在地底的惊雷,多年之后,居然带给你重见天日、浩然警醒的震撼。
当年读鲁迅不明其意,而今再读鲁迅泪流满面。做学生时,最讨厌读鲁迅。步入社会后,最喜欢的,却是读鲁迅。
在社会的大染缸里,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和周围许多人,也是阿 Q。这是一幅滑稽而寓意深刻的对比画面:写阿Q的人已经死了,扮演阿Q的人也死了,唯独阿Q本人,不仅没有死,而且还活的更加普遍了。
后来我才明白,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是读不懂鲁迅的。许多有识之士之中似乎都有一种默契,要懂中国,我们绕不过鲁迅。毕竟他那支犀利的笔杆子,是投枪匕首,是黑暗萤火。以笔为刀,不过如此。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