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世间再无“刘三姐”
据《北京日报》消息,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于3月4日凌晨3时16分,在桂林医院逝世,享年80岁。
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摄制的电影《刘三姐》中的刘三姐形象实际上是三个女演员的集体功劳:广西桂剧团的黄婉秋负责在银幕上扮演,而真正负责唱歌的是广西彩调剧团演员傅锦华,对白配音则是由长影厂的著名配音演员张桂兰完成。张桂林已于2001年去世,傅锦华已于2013年去世,随着黄婉秋的去世,世上再无“刘三姐”。
黄婉秋的不幸离世,引发了网友的广泛怀念,因为其所出演的电影《刘三姐》承载着整整一代人的回忆,以及对一个伟大时代的深切怀念。借用黄婉秋生前对《光明日报》记者所讲的话来说,“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人的使命,一个时代的艺术有一个时代的风貌。”
“刘三姐”是古代民间传说的壮族歌手,在两广地区,只要是歌俗盛行之地,底层劳动人民中间都有着类似的传说故事。而电影《刘三姐》的成功则是得益于对这样一个独具风格的民间经典传说的时代改编。
《刘三姐》在上世纪60年代不仅风靡全中国,还突破了帝国主义文化冷战铁幕的重重审查,风靡到了香港和整个东南亚,在新加坡《刘三姐》的上座率超过了美国经典影片《乱世佳人》,在马来西亚《刘三姐》被评为世界十佳影片。1978年初,《刘三姐》在香港第三次公映,创造了400万港币的票房奇迹;后来的很多香港电影,包括周星驰的喜剧电影,都有很多致敬《刘三姐》的调子。
可以说,电影《刘三姐》是红色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成功案例,这个成就,后世至今无法企及。然而,《文艺报》评论部主任石一宁却在2008年第一期的《南方文坛》杂志发表文章《重写<刘三姐>》,大谈电影《刘三姐》的局限性:
这样的观点代表着今天的主流知识精英对那个时代文艺作品的普遍偏见。讽刺的是,这样的偏见却是电影《刘三姐》成功的根本。
《刘三姐》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主席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鼓舞下,中国人民开始了群众文艺运动高潮和新歌剧的“民族化”探索。
大跃进期间,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在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各地群众文艺团体纷纷以喜闻乐见的彩调剧、壮剧、采茶剧、侗戏、苗剧等形式来演唱《刘三姐》,向国庆献礼,广袤的壮乡瑶寨刮起了“刘三姐热”。
在广西群众文艺运动高潮的推动下,1960年4月,广西自治区党委举行了“《刘三姐》文艺汇演大会”,各地派出的演出队、团就有100多个。其中由柳州选送至南宁参加汇报演出的桂剧《刘三姐》以及由曾昭文编导的彩调剧《刘三姐》脱颖而出。戏剧专家们一开始并不看好彩调剧《刘三姐》,认为“用山歌写戏,缺乏动作性”,导致“山歌不山歌,彩调不彩调,风格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