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人类从不感谢罗辑”?——纪念毛主席诞辰129周年(其一)
这几天,“人类从不感谢罗辑”、“人类不配拥有罗辑”的段子在网络上又流传开来,所为何事?那就是抗疫政策掉头背景下某些“清零派”对群众情绪的指责。
当很多保定群众在网络上自诉全家发烧、抗原两条杠的时候,又有一些外地的“共存派”嘲讽道,“不就是正常的感冒症状吗?多喝热水就可以了”,“这样夸张、渲染,想被一辈子封在家里吗?”
这些所谓的“清零派”与“共存派”都把矛头指向了普通群众,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群众是愚昧的”,“非得跳进火坑才能清醒”,仿佛“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今天,笔者就从“人类从不感谢罗辑”这个话题说起。
罗辑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里的人物,关于这本小说以及罗辑本人的细节本文就不具体展开了,这里只谈笔者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总体而言,刘慈欣与导演姜文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那就是“情感上的左翼,理性上的右翼”(笔者朋友语)。一方面刘慈欣的作品蕴含着强烈的英雄主义式的济世情怀与悲天悯人,如他的《赡养人类》用近乎直白的隐喻表达着对私有制资本主义的厌恶,他的《全频带阻塞干扰》等作品又隐含着浓烈的反帝、爱国主义色彩;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又经常刻画群众短视愚昧、而“远见卓识”的精英常常不被理解甚至被多数人的“政”票决而死,这在《三体》和《流浪地球》中表现得都很明显。
《流浪地球》的这种价值取向不仅表现在结局的“坚持真理的人都死了,暴民却活了下来”,更在于牺牲2/3的人以保障人类文明、投票决定谁死的这种近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政策竟然能被人类一致通过而推行下来。
而在电影版的《流浪地球》里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对英雄主义牺牲精神的歌颂,更有对集体主义、群众伟力和愚公精神的歌颂,其价值取向对原版小说几乎是掉了个“个儿”。在读过小说的网友纠结电影《流浪地球》的续集会怎么表现后面“人类叛军”的时候,《流浪地球》2却突然转向讲述“前传”。笔者不知道这样的价值观“翻转”主要是导演郭帆以及其他编剧的因素,还是参与监制的刘慈欣的“醒悟”。
或许正是电影《流浪地球》的这种好评,让很多左翼“小清新”对刘慈欣的所有作品都抱着强烈的好感,当然也包括数年前已经名声大噪却“社会达尔文气息”爆棚、右得不能再右的《三体》。
作为一部完全虚构的科幻小说,刘慈欣自己已经多次讲过《三体》是一场思想实验。既然是实验,实验所用的材料、环境条件都是刘慈欣人为设定的。小说的世界观是极其黑暗的,(如很多人所分析的,这可能与刘慈欣创作《三体》时所供职的国企正面临改制、下岗分流,他以及他周边的人都处于焦虑、迷茫,竞争留岗过程所表现出的种种丛林法则、人性黑暗有关吧);小说在情节设定上又是极端精英主义的,群众被设定成愚昧、自私、贪图享乐的“群氓”,救世的希望被寄托在少数忍辱负重、有远见的精英身上……罗辑的故事正是基于这样的设定展开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