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对清华第十个谣言的“辟谣”提点不同看法和建议
7月11日,昆仑策发表了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题为《关于清华的十个谣言,不要信》一文,这是清华大学为“挽回”自己形象,首次以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名义进行的网上“舆论反击”。让人感到不解的是,这十个“谣言”已在网上流传较长时间,却迟迟不见清华校方(官方)出来辟谣,却让“准官方”组织即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来出面辟谣,这让人感到有些不解。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是,这十个“谣言”恐怕并非全部都是“谣言”,其中个别“谣言”虽有数字上夸大之处,但也有一定的“事实”为基础,即清华的确在某方面做得不够好,并非全是捏造,如果清华校方(官方)出来辟谣,如被了解内情的网民“揪住”漏洞并在网上“穷追猛打”,岂不令清华校方(官方)尴尬与自我打脸!那还不如由“准官方”组织即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出面辟谣,即使在辟谣中出现差错与问题,也无须清华校方(官方)为此担责,借用老电影《地道战》一句台词,这招“高!实在是高!” 仔细一看清华学生记者团对清华第十个“谣言”的辟谣,的确存在问题。笔者提点不同看法,谨供清华参考。
一、清华全英语授课的比例虽小,负面影响却很大
清华第十个“谣言”的辟谣(见下): 【谣言】十、清华约43%的课程采取全英文授课? 清华英文课占比43%?首先我们要看清华有多少门课?小编找清华的小伙伴帮忙查数据。原来清华本科生每年课程早已超过6000门次,研究生超过3000门次。退一万步说,即使用700门这个天上飞来的数据来估算,英文课的占比也不过是个位数,还有人直接贴上了“过度国际化”的标签,估计清华也是一脸懵。
笔者对第十谣言以上“辟谣”的看法是,就算这700门数据“占比也不过是个位数”,但也违反最基本的教育规律与常识,难免有反智之嫌。要知道这700门并不是学外语的外语课,更不是外语系学外语的学生,而是非外语专业的普通学生上专业课。从教育常识来讲,在所有高校与所有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就算清华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上好,也不可能好到所有学生的英语听力都能适应全英语授课。说得难听点,全英语授课就是否认学生英语水平差异,不管学生能否接受,能否听得懂,一律强制性用英语“满堂灌”!连教师提问、学生答问也必须用英语,学生即使听不太懂也必须勉为其难地接受英语“满堂灌”,这不成了名声不佳的“填鸭式”教育(又称“灌输式”教育)?部分英语不好特别是英语听力不好学生对此“吐槽”与抗拒,也就势在必然。 清华不顾学生英语水平明显差异,违反教育常识,以所谓全英语授课的名义,一律强制性用英语进行“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个事实也无法“辟谣”。就算这700门数据“占比也不过是个位数”,但清华“填鸭式”教育负面影响却很大,这也无法“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