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你为什么对改革前30年这么耿耿于怀啊?
前两天针对胡锡进的一段话引发了对改开前后评价的又一次大讨论,写了一篇文章,在评论区有少数人明确地表示异议,当然,这种不同的站位完全不足为怪,但是,也不能因为有些人的别有用心,就不要主持公道了。近日又看了网友“老胡普法”的一个视频,笔者认为“老胡普法”在对如何以历史的态度和科学的评价看待改开前后的阐释是比较合理的,尽管说不是什么绝对正确,但总体说起来是正确的,他的这种阐释至少可以说是代表了一种正确的评价思路。
对于改开前后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成为了网络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争论的焦点,其实非常明显,绝大多数的人怀念的是改开前巨大的精神财富而并不是怀念那种物质的贫乏,而少数人则是站在当下的角度,不顾历史背景和时代的发展,把改开前的物质生活简单地归纳为两个字:“贫穷”。当然,这其中不乏有些是别有用心的人,他们就是揪住改开前建国初期物质生活的贫乏,以此来否定改开前的发展成就,他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有点思维的人都能看出来。这种人不管你怎么摆事实讲道理,都不能从根本改变他们的立场观点。还有就是一些被洗脑的人,他们也跟着瞎起哄。笔者觉得“老胡普法”对改开前后的分析、阐释对厘清历史是有着一定积极意义的。
之所以要提到胡锡进近来发表的那段言论,是因为胡锡进混淆了人们对改开前后看法的不同角度。所以,胡锡进的这段话自然就又引起了人们对改开前后的又一番大讨论,而在这场讨论中,实际上胡锡进同网友所质疑的焦点不是在同一个点上。胡锡进对质疑改开成果的人的点是放在改开前物质贫穷这个焦点上,忽视了改开前精神的丰富,广大网友对改开后的质疑则是在精神贫乏这个焦点上,并不否定改开的成果,二者不是在同一个点上。其实, 网友们并没有质疑改开的成果,而对改开前也并不是怀念那种物质贫乏,而是怀念那个时候的丰富的精神财富。二者在理解问题的标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样就导致了意见的分歧。当然,那些极右势力的言论不属于一般问题讨论的范畴。对那些人也用不着同他们去争论,因为同那些人的争论完全是毫无意义的。
如何看待改开前后,我们都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物质上精神上的贫富都需要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比较,没有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比较是不可能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来的。“老胡普法”是这样总结的,他说“改开前的物质是贫乏,但精神财富是富裕的,改开物质上是丰富了,但精神上是贫乏的”,这应该可以说是客观地对改开前后的正确评价。笔者也赞同这样的评价。但在胡锡进眼里,只看到了同今天相比物质贫乏这一个点。而没有全面地看到当时社会进步的一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