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荣誉应该属于谁?——从网传许家印奖章照谈起
看到网上传的一张许家印照片,身上披挂了几十块荣誉奖章,大为震撼。图片明显是P出来的,但是他的荣誉的确不少。诸如“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70年70企70人中国杰出贡献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等等,都是正经八百的、99.99%“足金”的大奖章。
许家印做了什么?尚未见到官方结论。但是经过这几天互联网的讨论,已经基本可以看清楚他的“业绩”和本性。他的所作所为与他此前得到的荣誉所形成巨大的反差,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就像网友说的,“这是一个世界级的笑话”。
对荣誉的渴望是人性之一,按照马斯洛的那个五个需求等级,荣誉的层级排在第二高,属于“尊重需求”。也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都会重视荣誉的使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工具,荣誉的作用不可小觑。农耕社会比较重视道德教化,比较重视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所以推出了一大堆荣誉工具。比如贞节牌坊。牌坊是石头或者木头做的,是永恒的奖状,可见当时的统治者对贞节的重视程度。也有树碑、修庙的,那是神一样的荣誉,千秋万代永固不坏。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最高嘉奖,比如茶神庙,各地的故事不相同,都是曾经在经营茶叶方面积德行善扶困济危,为老百姓做出贡献的。比如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西沙湾的解放军庙,一个小姑娘为了感恩救命恩人,自筹经费修庙。在家族内部,就挂在墙上,接受后代子孙的膜拜。如果家族内部出现了败家子,最高处罚就是逐出族谱,或者剥夺进入族谱的权利。比如成了美国政府反华鹰犬的余茂春,他的安徽宗亲余氏家族已经通过宗族会议把“汉奸”余茂春逐出族谱,而他曾经就读的重庆永川中学,也把他的名字从石头上抠掉了。
荣誉代表着价值观,体现着审美趋向,承载着人生的意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彰显的是自由高于生命的信念。
莫言曾说:“道德是人吃饱之后才去想的事”。说明他欣然放弃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形而上的东西,把自己归类于小猫小狗……毫无疑问,荣誉是有阶级性的,是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谁拿到了荣誉的颁授权,在很大程度上谁就拿到了审美领导权、是非评判权、优劣区分权、奖惩决策权,谁就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的思潮、审美、人心向背,不知不觉中改变一个社会的风气,一个政体的成色。通过荣誉影响世界,是从人性入手的阶级斗争,是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话语权争夺。
许家印的一大堆荣誉是谁给的?为什么要给他?毫无疑问,体现着的是一个时期荣誉颁授人(单位)的价值导向。通过表彰一个民营企业家,实现自己价值观的传播,把自己改造社会的追求,落到实处。清华美院的眯眯眼想倡导什么样的审美,人教社毒教材想改造什么样的下一代?金融寡头、资本家大亨、文艺圈内的风流韵事不断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拉低整个社会的道德标杆。这些人有几个不是金光灿烂一身徽章?……我们还是谈谈荣誉生态吧:这些年我们认真管理荣誉了吗?什么人在从我们的各行各业挑选荣誉颁授对象?他们希望通过选出的这些人做什么?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