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漫谈之三:学习邓小平“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重要论断现今仍然是成立的,同样仍然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就业问题、产品的结构性过剩问题、贫富差距等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债务问题、M2超发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是怎么形成的。不管我们是否肯承认,泊来之“经济学”是难辞其咎的,什么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华盛顿共识”,什么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都是这些年很多所谓的“专家”所鼓吹的神论。有时候,不得不让人深思:这些神论在西方国家践行的情况怎么样,难道“专家们”在向政府建议时不考虑靠谱不靠谱?多少年了,要么是“市场”“市场”.......要么是“投资”“出口”“消费”......。但是,结果呢?结果就是今天我们看到情况。
其实,按照邓小平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以手段为目的。就业问题、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都是市场干不好的,准确地说,是市场的弊端、是片面市场化的恶果,特别是那些公益性行业的市场化。市场竞争,再加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那些曾经是吸纳劳动力主力军的劳动力密集性产业的大量倒闭和外迁,就业问题自然就凸显出来了。在利润最大化的市场机制下,有钱赚的大家一哄而上,不赚钱的大家都敬而远之,盲目扩张和不充分发展就是必然的。市场出了问题,有些人头脑中马上就冒出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但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解决不了市场的盲目性问题,解决不了市场竞争导致的垄断问题,解决不了机器排挤工人的问题。还有更重要的,即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凯恩斯主义者们从来不考虑的。
那些真希望国强民富的仁人志士们,是该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探求经世济民之策了。而“计划”,即有计划的生产、有计划的分配,为了满足强国富民之需要而生产、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而分配,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的良策。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应有之义。不得不说,违背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该名正言顺地、大张旗鼓地采用计划这一重要手段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应该在计划上大显身手。
特别是在我国现在诸多产品生产能力已经得到极大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很多基本生活消费品都可以采用产品供应制,公益性服务完全可以采用非盈利经营模式的。通过政府采购,一方面稳定我国产品的生产能力(我们要警惕重蹈欧美国家产业空洞化的覆辙,现在就业问题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乃至小康生活。如果再考虑不同产品的区域之间平衡布局,那就能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至于债务问题和M2超发的问题,另文再漫谈。
【文/明为,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