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夭:跟几位制造业老板吃了顿饭,各个叹难

2024-03-17
作者: 亦夭 来源: 观察者网

  今年在S市过年,我有幸参加了几位小微制造企业老板的聚餐。

  一年到头,直到春节,作为小老板的他们才真正歇一口气,暂时放下对工厂操不完的心,坐在饭桌上与朋友谈天说地。可这顿饭,从拉家常聊着聊着又聊回了生意,聊回了对运转工厂的担心。嘴上说着新的一年要龙腾虎跃,更上一层楼,心里愁着年后开工买原材料、发工资、付供应商的现金从哪里转,年前离职的员工缺的空子怎么补。

  “2023年,真的是最难捱的一年。”秦老板喝了一口酒,感叹道。徐老板附和了一句:“倒也没有这么夸张,不过真的是很辛苦就是了,从年头愁到年尾。”

  虽然我也老是听到生意不好做、工作不好找、生活不好过的吐槽,但是周围却没有认识的人工厂倒闭,生活困顿的例子。而且听一起吃饭的小老板们说,他们今年厂子里的收益实际较上年还是有小幅度增长的。这让我好奇为什么他们在有所赚取的情况下依然发出这样的感叹,或许跟随主流抱怨是一种惯例?毕竟哪个老板会自夸生意如何好做呢。

  但,随着他们讨论的深入,我仿佛也感受到了作为企业主的压力与为难。

点击查看大图

  秦、徐两位老板都属于包装行业,类型不同,两家公司规模不大,但也有小几十号人要养。

  和寻常想象中光鲜亮丽的霸总不同,小微制造企业的老板大都是长期浸泡在车间里,精通十八般武艺的。这两位就是典型代表,来得比员工早,走得比员工晚,除了必要的应酬,一般都能在工厂里抓到他们。在赶货的日子里,员工下班了自个儿开机干,机器坏了、产品出问题了亲自上,事无巨细一把抓,员工遇事直接找老板。这形成了一种超级扁平化的管理模式。

  他们的行业经验都是通过一点点的摸索和磨练与公司共同成长起来的。尽管工厂的规模相对于初创时期已经扩大了很多,但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下来,他们不在工厂里待着就感觉不安心。即使是逢年过节放假了,他们宁愿一个人跑到工厂办公室待着也不愿意在家无聊。与其说他们是老板,生产主管的职位更适合描述他们的日常。

  2023年他们亲身体会到的难,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压力。

  首先就是来自原材料的压力。

  原材料价格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价格的不稳定成为他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原材料涨了,那给客户的报价要不要涨呢?涨了可能会影响客户关系和供应占比份额,不涨就要面临盈利能力下降甚至亏本风险。不仅如此,更加严峻的是成本增加带来的连锁反应,价格的波动使得他们要更灵活地调整采购计划,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也面临挑战。

  其次,是来自于同行的压力。

  说到这个方面,徐老板不禁感叹,中国人这股子勤奋劲真的是别人比不了的。卷,员工够努力,老板更得努力,不然就都没得玩了。你说卷速度,隔壁X市有一些工厂,头两天你下的单,第四天跨市早上在你上班之前就给你送到,比一些本地的厂都做得更快。你说卷价格,那价格有时候低到不知道他们怎么挤出来的,本来这行就是透明度高、利润低的,有些就是卷到好像不要赚钱白做那样。不过他们心里都明白,无非就是从原材料与工艺上做文章了,有选择,任谁也不愿进入这种不良竞争之中。

点击查看大图

  不管是原材料涨价还是同行竞争,最后都可以回归到来自于客户的压力。

  同行竞争下,客户必然会优化供应链,寻求更低的价格,降低成本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由于行业的透明度,客户能够大致掌握并再压一压供应商的利润率。

  原材料上涨的背景下,客户不压价格已经是非常“仁慈”了。在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客户也难,所以在单价降低的同时依旧不能够放弃追求品质,反而对细节方面更加吹毛求疵。因此,工厂里的返工率相较以前增加了不少,这给老板们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

  除此之外,客户还要求快速交付。常常是“今天下单,过两天就先问我要货。个个都说要得急,想插个队赶快做。”经常赶工式作业的转变让员工和老板都身心疲惫,以前是货做出来了,做完了叫你过来拉货,现在是最后一道程序上机的时候就通知你,然后就得有人来等着守着,好了马上直接拉去另一边。这种快节奏的交付又会容易导致一些疏漏和错误的出现。

  总之,客户的成本控制、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向工厂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工厂必须努力适应压力并寻找解决方案才能够保持客源的稳定。

  除了这几点,最要命的是客户支付货款的周期。一方面是现在的账期要求越来越长,另一方面是付款不及时。

  无法及时支付货款的事情在生意中是非常常见的情况,其实也能够理解。大多数公司只拖延一些时间但会付,运气不好遇到某些事情烂账的也是时有发生的,很多公司就是被拖死的。听老板们常说“账难收,这个货款没有收回来啊,就是一个数字而已。”对于小规模企业来说,一旦无法协调现金周转问题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便很容易产生财务危机,这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2023年确实倒了很多厂。不说其他地方,就看S市与Z市附近,原来那些制衣制鞋的、搞电子的很多都倒了、搬走了。据秦老板分析,这些做不下去的厂,大都还是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基本上规模在100~200名员工左右。

  为什么呢?因为这类企业所处位置比较尴尬,要大不大,要说小又不算小,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是相对较差的。一般这种公司的管理成本很高,而现在的利润又不能和以前比,太低了。一两百人的每月工资支出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了,还有房租水电,月月现金开支这么大,规模又冲上不去。如果业务量不饱和的话,能够撑半年就很厉害了。

点击查看大图

  它们的抗风险能力既不能与几千人的龙头企业比,也不能和几人、小几十人的小微企业比。小微企业只要有点订单做,它们的抗风险能力是很强的。有一些老板反而还不想做大,做太大很累,天天得出这么多货才能养得起这么多人。更别说像夫妻档那种加工厂,你再过50年,只要他们俩还愿意做,那它肯定都不会倒闭。

  多方面压力相互作用,使得企业管理者需要在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找到平衡点。在这种经济形势下,2023比起之前,赚同样的钱确实是不知道要辛苦多少倍了。用徐老板的话说,就是“我们就是多方夹击,被推着走,没有什么话语权,只能慢慢熬。”

  但是面对经济下行、行业萎靡的现状,两位老板虽然是叫累,但是还不担心生存问题。他们认为作为小微企业,只要这个行业存在,他们在行业内属于有经验有客户群的,相对来说抗风险能力还行;他们相信将服务做好,将品质稳定性提高,就不用考虑这些,而是有多难赚和赚多赚少的问题。

  结尾,秦老板做了个总结:“每个行业都有这个时期做得好的、做倒的,这个因素很复杂也说不清。没准有一个客户拉着你,你就能在这逆流之中往上,但今年大家肯定都觉得挺累的。”

  2024年会如何呢?听他们的语气依旧不抱着太大期待,就是继续磨合、继续熬呗!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