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伪军后裔当中学校长?莫言式写作的荼毒
昨晚终于蹲到“新都发布”的“情况通报”:
前两天,成都市新都区初三语文试卷上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杜鹃花落》引发全网激愤。
这篇文章以一个日军大佐的视角,讲述了“帝国大学”毕业的儿子到中国战场看望父亲,被八路军抓住,日本大佐为了报仇与八路军作战,结果把自己儿子给炸死了的“悲剧”故事。
从网民提供的截图看,这篇文章原文发表在公众号“教学参考河南站”上,百家号“教师家园”进行了转载。
而“教学参考河南站”并非个人公众号,应该是官方或者至少半官方性质:
原文作者李佳前的身份也不简单:
李佳前,男,汉族,1973年12月出生,安阳汤阴县人,1996年7月参加工作,2001年12月入党,本科学历,河南省汤阴县文星中学支部书记、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安阳市英语学科带头人,汤阴县第三届十大名校长之一……
看完这些背景信息,我们再来看这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存在的问题。
令网民愤怒的,正是文章的叙述口吻:
对八路军的称谓用的是“共军”,描摹他们形象的用词是“一帮破衣烂衫的土八路”,交代命运则用的是冷冰冰的“留给他们的只是投降,只是死亡”,而八路军被日军围追的原因竟是“帝国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从来不干预军事的宝贝儿子,只为到这里老父亲一眼,在武装护送的军车中竟然被截了”,“抢了我的儿子,还要去城里破坏”……
与之同时,八路军绑架的人质被说成是“从来不干预军事”、“只为到这里老父亲一眼”的“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岗田大佐追剿八路军的原因也成了“为子报仇”,最后更是在一篇短文里用了大段文字描写日军大佐的“舐犊情深”。
笔者姑且“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文章作者的意图,反而是抱着最大的善意地替作者“辩解”,那么这篇文章可能是作者在以一个日军大佐的视角,来讲述战争的残酷:
导致大佐儿子被误炸死掉的原因,首先是日军大佐认为儿子凶多吉少,第二是大佐儿子两次举白旗,而八路军两度开枪,被日军大佐误认为是在诈降,实际上八路军并没有杀害人质,而是将人质团团保护在中间……
作者或许想通过这种以日军大佐口吻写作的方式来“抖机灵”,表达八路军保护人质、很有人性,侵华日军舐犊情深、也有人性,只有战争是残酷的,所以要反对战争。
但是,作者想要一群中学生理解作者这篇小说的反战意图恐怕很难;况且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水平也实在不怎么样,难免词不达意。
而且话说回来,这样的“抖机灵”式的写作实在没有必要。如果文章确实出自一个日军大佐之手,记录的是一件真事,你可以拿过来做解剖,分析侵华战争对日本人民也是残酷的,这还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