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 谈谈莫言:犯罪心理之面相学VS文学“创作”


犯罪心理之面相学VS文学“创作”

——“虚构”演绎“现实”造就著名作假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国民间耳熟能详的谚语,它比喻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如同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一样,不可仅仅根据某人的相貌就对其进行相关判断。然而,事实上,根据科学研究,一个人的面相跟其人的本质好坏确有关系。

  视频里莫言讲到自己儿时的经历说:“一直到18岁的时候就是一条短裤……在15岁以前,非常抱歉没有穿过衣服。当时因为饥饿,一到夏天的男孩都是一丝不挂。不是因为有暴露身体的癖好,而是我们没有衣服可以穿。每个人都晒得黑黝黝的,像煤炭差不多。”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一张莫言在1962年春天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是莫言的堂姐。从这张照片看,我们很难将照片中穿着并不光鲜却很得体、胖乎乎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形象,与莫言“15岁以前没穿过衣服”、“十岁前不知道啥是照相”的话语联系在一起。

  有一门学问叫做面相学,面相学是一门通过观察面部特征判断行为特征的心理科学。我国关于面相学的记载始于礼记,比如:那些印堂开阔、相貌端正的人是福相,往往值得信赖,容易有较大成就;而那些长得贼眉鼠眼的人,则有更多坏心思。

  “同声相应”心理学研究

  无独有偶,在西方社会也曾出现过类似的说法,比较早期的有加尔和斯柏兹姆曾提出的“颅相说”,该学说强调头颅和心性存在联系,认为可以通头骨和面部的形状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甚至是行为的善恶。比如,颅骨突出表示下面的皮层发育完好,有很好的能力;而颅骨凹陷表示下面的皮层发育不足,能力较差。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进行过这样的实验,研究人员在网络平台征集了84名心理状态完全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非心理学及相关专业),他们互相之间不认识,然而安排这些志愿者两两相视而坐。大约20分钟后,要求他们对坐在对面的一方的性格特征做出简单的判断,结果发现,大多数志愿者在五个维度之中,有三个维度的判断基本是准确的。为什么他们中的大多数可以通过外貌推测对方的个性呢?

  心理学家保罗·皮克曼(PaulEkman)在《心理学家的面相术》一书中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经典实验:某心理学家曾对90名冰上曲棍球运动员进行过研究,试图分析面相和犯规次数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结果发现,那些脸型较宽(左右颧骨的距离比眉毛到上嘴唇的距离相对要大)的曲棍球运动员会受到裁判更多的处罚,原因在于他们在比赛中具有明显的暴力倾向,他们的肢体动作和尺度比其他运动员更大。进一步的细化研究表明,那些脸型较宽的人体内激素浓度普遍更高,一方面促使他们的左右颧骨的距离拉大,另一方面增加了他们的攻击性。这一个又一个的实验结论似乎告诉了我们,以貌取人是有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的。

查看余下7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