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强:言必称美国,已成高校评教体系的“毒瘤”
引言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将学生评教作为教师考核和教学保障的的重要机制,但从实践效果看,它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教学一线的教师大多深切感知,目前的评教体系恰恰成为了制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毒瘤。事实上,正是受统一化和形式化评教体系的激励,游刃有余社会各界的演说性教师逐渐排斥了那种大言似讷的思想者。就经济学科而言,各院校在人才引进和考核时越来越注重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传授者,最好是采用英语原版教材的授课者。为此,这里以经济学科为例对当前的评教体系作一审视:中国大学讲堂上的原版经济学教材“文抄公”值得如此推崇吗?
一、经济学子更偏好哪类教师
由于知识价值显现的滞后且不确定,青年学子往往无法判断一门学科或课程的价值,而只是借助某种社会锚定值而产生模糊认知,而这种锚定值又主要来自院校的舆论导向和制度激励。结果,那些受学院领导大力宣传的课程和老师,往往就会受到学子们的亲睐。譬如,如果学院制度激励主流刊物文章的发表,学生们就偏好主流经济学课程和工具性课程;如果学院积极鼓吹海外交换和求学,学生们就偏好英文原版教材课程;如果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指标,学生们也就会选择实务型课程。正是在市场导向下,经济学子往往亲睐那些巧舌如簧的名人、社会关系丰沛的教授以及学术资源充足的博导,从而就会偏好这样几类教师及其所授课程。
1.现代主流经济学说的讲授者
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1)当今中国社会存在流行误解:一国的经济实力发展状况与其学术的进步程度有关。显然,美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经济上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因而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形成了“言必称美国”的学术取向,并极力模仿美国流行的学说和规范。(2)当前中国社会还盛行着崇洋心态:对中国经济学人采取犬儒主义的蔑视态度,对海外经济学人则采取深不可测的昂视态度。相应地,海归经济学人凭借独有的信息资源而成为学术的掮客或买办,不仅掌控了中国经济学的学术话语权,而且主导了“与国际接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规范。(3)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助于进入“主流”经济学圈子,熟悉现代经济学论文的制作套路,从而有助于文章的发表和课题的申报。但正如林毅夫强调的,即使这些中国学子从美国取回的是“真经”,也不见得适用;因为任何经济学理论模型中所探讨的因果关系只在一定限制条件才成立,而这些经济学人却很少关注西方学术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现实的适应性。
2.计量工具等技能课程的讲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