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伟鹏| 淮海战役之谜:江淮部队阻截黄百韬兵团之战
江淮部队阻截黄百韬兵团之战
1948年11月6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起了淮海战役。华野主力从山东临沂、梁邱、藤县一线向陇海铁路东段疾进,兵锋直扑黄百韬兵团驻守的新安镇。8日上午,华野主力在新安镇发现黄百韬兵团西撤,迅即调转方向,追击逃敌,于11日夜在距离新安镇以西60公里的碾庄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合围。三日内,黄百韬兵团滞留碾庄举步不前,最终被华野合围而全军覆没,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直是军史研究的谜团。
一、战况突变,黄百韬兵团跑了
1948年11月,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经过和中央军委一个多月的反复磋商,最后确定战役第一阶段“佯攻徐州,实歼黄百韬兵团”,计划集中华东野战军主力10个纵队围歼驻扎在新安镇为中心地区的国民党军黄百韬第七兵团;以3个纵队和江淮军区两个旅分别从北南向运河铁桥两岸攻击,阻击运河西岸李弥兵团东援和切断黄兵团西逃徐州之路;以山东兵团3个纵队从鲁西南地区南下,进至徐州以东大许家一线,和在徐州西北佯动的三纵、两广纵队等部造成围攻徐州之势,隐蔽我围歼黄兵团之战役企图。粟裕鉴于黄兵团各军部署地域过大,敌可能收缩兵力增大我进攻部队穿插分割、各个围歼的难度,决心在敌尚未完成收缩集结之际提前两天发起战役,遂命令各部于6日夜向进攻出发地域开进,于8日夜10时统一发起进攻。野司发出华野战字第13号攻击命令:“如发现敌收缩集结征候,应不失时机地展开挺进截击,各个歼灭之。”
黄兵团所辖25、63、64、100军十个师共10万人部署在以新安镇为中心北起红花埠南至高流、东起阿湖西至瓦窑的南北约20公里东西约30公里区域。此时,黄兵团根据国民党国防部确定的“守江必守淮”作战指导,正在调整部署向新安镇收缩兵力,准备于5日撤往徐州,临行前接令等从海州西撤的44军抵达新安镇后一并行动。6日夜44军抵达新安镇。黄兵团25、44、64、100军和兵团直属部队共10万人于7日凌晨沿陇海铁路两侧向西撤往徐州,计划7日夜在距新安镇30余公里的炮车镇至运河车站之间地域宿营,8日凌晨开始过运河铁桥,当夜在距运河铁桥15公里的碾庄附近宿营,9日继续西撤在碾庄以西20公里的大许家附近地域宿营,10日抵达徐州东南机场附近地域集结。63军8日凌晨向窑湾撤退,计划8日夜在窑湾宿营,9日过运河,过河后向兵团主力靠拢沿陇海路以南撤往徐州。
【蒋介石与黄百韬】
黄兵团4个军8日凌晨3点开始过桥,当晚兵团主力全部通过铁桥,留100军44师130团和131团、132团各一部共约两个团的兵力于运河桥以东组织防御,由44师参谋长指挥掩护兵团主力西撤。行军序列进行调整,按100军、25军、兵团部、64军、44军序列继续西行。原定于8日中午过铁路桥黄昏抵达碾庄附近地区,因过桥时队形混乱,过桥后调整序列耽误不少时间,迟至天黑部队还在行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