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驳吴市场所谓“我国经济问题的根源是不够市场化”的谬论
我国经济问题的根源不是不够市场化,而是过度市场化
——评吴市场《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
田 磊
吴市场教授近期发表大作《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下称“吴文”),提出中国当前经济压力的根源在于政府压倒了市场,并开出了“市场,法治,开放”的药方。
笔者认为,“吴文”中有一些深刻之处,但作者理论的局限和意识形态的偏见使他的深刻只能一闪而过,主要的观点还是流于肤浅。因此并不能真正触及中国经济的要害,开出的药方不仅无用,还有可能把服药者害死。
一、正确的起点,错误的结论
“吴文”认为,中国经济动力不足的关键是企业家预期转弱,想要扭转这种预期,光靠刺激性政策不行,必须针对更深层的问题入手。这是该文的深刻之处。
“吴文”中说:“在我看来,‘预期转弱’的基本原因,并不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够有力,也不是企业界对政策反应不够敏感,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根源。否则,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在宏观经济政策一再出‘大招’‘托市’、增强企业界信心的情况下,预期增强的效果仍然不彰。”显然,下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这里所说“更为深刻的根源”究竟在哪?
“吴文”对此的看法是,问题根源在于市场的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在他看来,“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才是良性预期增强的根本所在”。这里不禁让人费解,我国长期以来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正是这样一种体制,为什么现在预期还没有转好?
“吴文”对此的进一步解释是:“提升良性预期的关键在于,毫不动摇地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来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供更坚实的制度基础。”到此读者才能看清楚,吴教授绕了半天,醉翁之意原来在于批评中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仍然不够彰显。
虽然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写进了党的近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党和政府在这方面做了相当多的改革,但“吴文”还是认为,“对于到底选择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还是选择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统制经济,曾经经历过反复博弈,我国经济发展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幅度的波动。这种波动有时只是起于青萍之末,但是如果不能防患于未然,也可能产生较大的风险。”吴教授终于亮出了獠牙,他把新时代以来的经济政策看作是“政府主导的统制经济”,尽管只是“青萍之末”,但仍然“可能产生较大风险”,所以必须对此“防患于未然”!
吴教授长期信奉原始的原教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因此相信市场万能,市场是最完美的,因此经济中的问题一定是因为市场遭受到干扰和扭曲。想要解决问题,很简单,继续市场化,消除对市场的一切“干扰”就行了。这种意识形态般的信念没有扭曲市场,而是扭曲了他的眼睛,使他看不到中国当前预期迟迟无法好转的真正根源恰恰不是市场不够强大,而是过度市场化。因此,尽管他从正确的起点出发,但仍只能得到错误的结论,他对新时代的批评完全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