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照搬“港独”路线,我们要靠“武器的批判”
近期看到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新闻,都说很多台湾人都在看着香港,想知道香港回归后的这条道路是否走得通,这倒是勾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1967年,由亲中爱国人士发动的“反英抗暴”遭港英政府暴力镇压,事件平息后,由于同情亲中人士的市民占了大多数,纷纷把子女送进爱国学校,香港称为“左派学校”就读。
当时的爱国学校大约有七、八间,其中最有名的五间,分别是旺角劳工子弟学校、香岛中学、汉华中学、福建中学、培侨中学,被戏称为“佐治五世”,也即是1910年至1936年统治大英帝国的皇帝。
旺角劳工子弟学校 图片来源:资料图
对此,港英政府“高明”地在1971年推出了六年免费教育,1978年更提供9年免费教育,一下子扭转了劣势。要知道,爱国学校虽然撙节,但毕竟也要收取几元学费,就劳苦大众而言,六年免费教育是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一次聊天中,前香岛中学校长、现立法会议员邓飞扼腕三叹地对我说﹕“爱国学校就是在这一节点,被击败了。”
香港市民的主要构成是中国人,港英政府聪明地知道,在当时,要香港人在意识形态上脱离中国,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在殖民地时代的小学和初中,中国历史仍然是必修科,我念的是政府小学、教会中学,也是直念高中,中国历史才变成了选修科目。
下层建筑是影响上层建筑的客观因素:到了七十年代,中国内地的经济实力已明显远比不上香港,因此部分对内地存有偏见的香港人,也难免会害怕贫穷,甚至嘲笑贫穷,自以为比内地人高上一等,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产片中,已灌输了大量这种观念。
正是艺术源于生活,最有代表性的个案,就是张坚庭导演、郑裕玲主演的《表姐你好嘢》系列,一共拍了4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4部电影,由香港人扮演的内地角色,虽然被丑化,但只是作为小丑式的搞笑,始终是正面人物。然而,这种小丑式的丑化,却造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效果,就是潜移默化地令很多香港人自认为自己不同于在内地人,是高人一等。
以上说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及之前,香港人和内地人的分别,只是在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上有所不同。但到了八九十年代,那一代的学生中大部分经历过六年免费教育、九年免费教育的学校系统“洗脑”。他们虽然也学中国历史,但英语是必修课,甚至是考试语言。通过这套教育教导出的一整个世代虽然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但也认为自己(因为懂得英文和更认识西方文化)相比于内地人是高出一个档次的“高级中国人”,也即他们口中所谓的“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