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垃圾时间,永远做革命乐观主义者!
最近一个概念在互联网流行起来:
历史的垃圾时间。
对这个概念的来源,很多自媒体说来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
意思是历史中曾经反复出现过这样的时刻:一方面,社会的运行发展已经违背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其中的个体又根本无力改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社会必然走向失败。
但公众号“明叔杂谈”进行了检索,发现这个概念应该来自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意思是具体的历史事件,以及政治和人物活动所经历的时间。这是一种短期的时间,虽然在当时当地看来,很多事情都很重要,但实际上,从长时期来看,它们并没有那么重要。
这里我们不做名词考证,鉴于大部分文章讨论的都是米塞斯的观点,所以我们主要讨论米塞斯。
依照米塞斯的观点,历史上任何发展停滞和走向衰落的时间都可被定义为垃圾时间。
比如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白莲教起义后的清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失去的三十年”等等。
身处这样的历史时段,智者的策略应该是“躺平、看戏、等待”。
这里的躺平不是从此醉生梦死,而是指保存力量,积累学识,待时而动。
通俗地说就是“牛市多赚钱,熊市多看书。”
这其实也是我一直以来给大家的建议。
如果个人奋斗迟迟达不到预期的结果,不要总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也可能就是时代不好。这时候停下来歇一歇,调整生活策略,读读书,可能远比瞎折腾要强。
毛主席当年就是这么干的。
1931年赣南会议到1934年10月长征开始,这三年里,毛主席的处境是很艰难的。明明红军和苏区都是他一手创建的,他却被一帮教条主义者剥夺了发言权,甚至一度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毛主席后来对外国朋友回忆这段经历时,吐槽道:“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面对这种困境,毛主席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摆烂,而是找来身边能找到借到的马恩列斯的书,认真阅读马列著作,总结革命经验。那时候他“差不多整天看,读了这本,又看那本,有时还交替着看,扎扎实实下功夫,硬是读了两年书。”
教条主义者不是总觉得自己读的书多么?毛主席认真起来,不但不比他们差,还要远远超过他们。
后来长征路上,队伍牺牲太大,全军再也没法忍受博古、李德的瞎指挥,请毛主席回来重新指挥军事。没多久,毛主席就指挥了四渡赤水这样的兵家绝唱,带领红军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几个月后,红军跋山涉险抵达陕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