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外资、国资,难道不都是“资”吗?


  近日,新京报记者经过长时间的跟踪调查,揭露国内许多普货罐车运输的液体并不固定,食品类液体与化工类液体运输混用;为节省开支,不少罐车在换货运输过程中不清洗罐体,有些食用油厂家也没有严格把关,造成食用油被残留的化工液体污染。

  新京报的报道,披露了两家交付食用油给涉事罐车的企业:河北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一家是巨型私企,另一家是央属国企。

  中储粮天津公司的销售经理还回应记者称,罐体只要有“食用油专用”字样就行,“其实我们也不验罐,是不是食用油专用罐车我们也没办法去分辨。”

图片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京报的报道迅速引发民众的普遍担忧。一夜之间,中储粮成为众矢之的。

  如果仅仅是个别小作坊这么干,民众或许还能“习以为常”,而中储粮是粮棉油行业的“国家队”,连它都这么干,就无疑是对整个行业信誉的毁灭性打击。

  然而,很快有博主质疑新京报等媒体只报道食用油卖房中储粮,不去调查问题食油的买方,在买方之一的外资金龙鱼被牵扯进来之后却保持缄默,而相关报道称,油罐车是由买方雇佣的,主要责任不在卖方,进而质疑这是一场针对抹黑国企的舆论战。

  笔者认为,这种质疑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质疑显然会让舆论关注失焦,目前的主要矛盾难道不应该是彻查和根治行业乱象吗?而想要根治乱象,就必须找出问题的根源。

  7月9日,有自媒体博主根据新京报提供的视频中“忘记”打码的涉事罐车车牌号冀E5476W的行车轨迹,发现仅这一辆罐车在过去半年就频繁交替运输化工油和食用油,“问题食油”卸货目的地涉及多家企业:

图片

图片

  查询这些企业的信息不难发现,“问题食油”的买方不仅有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也有地方国企,而“问题食油”的装货方不仅涉及中储粮,还涉及另一国企中纺粮油,还有个别私企。

  仅仅是其中一辆罐车半年来的行车轨迹,就让国资、民资、外资集体“翻车”!

  所以,关键的问题关键不在涉事企业的性质是国企、私企还是外企;那些故意聚焦中储粮以及为中储粮“洗地”的言论,都是在回避关键问题!

  此外,问题食油买方之一的勉县新力油脂公司回应称,“涉事罐车是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方面找的”。而即便涉事罐车不是中储粮找的,难道中储粮在罐装食用油的时候,不对罐车进行查验,就不构成严重的渎职吗?

  企业巨头们都宣称有自己的车队,专车专用;然而在现实经营中,很多却在使用外包车队。自有车队相对容易管理、监测,但成本偏高;而外包用车却能极大降低运营成本,但大概率存在油罐混用的问题。

查看余下3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