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俊华:一位种田大户对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建言

2024-09-24 763 2
作者: 孔俊华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图片

  乡村振兴已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我拜读了许多专家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章,作为一个居住在乡村从事农业第一线的农场主,也想谈谈自己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以此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和路径提出更多更好的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真知灼见。更希望国家决策层能听到基层民众的呼声,优化农业政策顶层设计,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效率,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一、不可忽视的乡村凋敝现状

  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内涵中,论述了乡村振兴是解决当前诸多“三农”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总抓手,那么中国“三农”又是个什么样的现状呢?

图片

  我在《一位种田大户对中国农业的再思考》中列举如下中国“三农”现状,凋敝的中国乡村即刻映入眼帘:

  1. “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这是最直观的中国“三农”现状。

  2. “千军万马奔他乡,万户萧疏鬼唱歌”。这是当下农村常见的场景。

  3. “三量齐增”的困境。中国粮食出现了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

  4. “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尴尬。因为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导致粮棉油糖等进口不断增加,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和“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现象。

  5. 农产品价格政策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为了弥补农民的种粮成本、保护农民的积极性,需要继续提高政策性收储价格;另一方面,如果继续提高政策性收储价格,则会进一步加大进口压力,同时收储企业难于实行顺价销售,导致库存积压,财政压力不断增加。

  6. 中国农业的“三不得利”。一不得利,农户穷,种粮食不值钱,种经济作物经常找不到销路,甚至烂在地里,生活水平在贫困与温饱之间徘徊;二不得利,大户苦,国家政策扶持不到位,土地流转不仅成本高,还难以成片,难以长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破产跑路的比比皆是;三不得利,国家冤,国家每年都花了大把的银子,用以调动农民、大户种粮的积极性,可事与愿违,土地荒芜越来越严重,国家粮食安全依然得不到保障。

  7. 岌岌可危的“耕地红线”。中国划定18亿亩耕地用来种植粮食,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可事实上农业耕地不断被侵占,建筑用地、观光农业、经济作物及苗木种植大面积增加等,最为严重的是触目惊心的土地荒芜,让这根高度敏感的“红线”形同虚设。

  8. “后打工族”的后顾之忧。“后打工族”是指由于年龄、身体、技能等方面的原因,不得不返回家乡重新务农的农民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随着城市化节奏的减慢,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智能设备投入使用,城市用工量逐步减少,返乡农民工将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查看余下9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农村已经死了:1.没有劳动力了;2.土已经90-95%荒废了;3.农田荒废至少80%以上,20%以下只是一个人承包种一季,据说是赚国家补贴;4.一旦战争到来,外国的粮食不能进口,中国人民就只能饿到等死!
0条回复
作为一个居住在乡村从事农业第一线的农场主?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