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问题不解决,刺激又能起多少作用呢?
一、
9月份M1的余额62.82万亿元,同比下降7.4%。
不但是同比下降,而且M1余额是从今年1月的69.42万亿一路递减式的下滑到了9月的62.82万亿。
这个数据很不好看,虽然我们M1的统计口径很窄,比如像个人活期存款、微信和支付宝等平台余额都没有统计进去,但是因为M1=流通中的现金+单位活期存款,随着电子货币的大量普及,流通中的现金占比和变化很小,所以M1的统计方式恰好更能准确地反映单位活期存款,而单位活期存款越降低,意味着企业投资生产意愿越低。
M1连续下滑,广义货币M2却还在上涨,M2-M1的剪刀差就越拉越大,这说明放水一直在增长,但是货币却并没有流入生产领域。生产停滞不前,原因必然只有一个,那就是消费起不来。
其实这都不需要数据加以说明,大家从自己的生活观察中已经能很明显的感觉出来,数据只不过印证了这种感受的真实性。
《毛选》里说: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论》
什么是外因?
经济刺激的手段和方式就是外因。
什么是内因?
居民的消费能力就是内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也就是说各种刺激政策出来以后,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居民消费而起作用。
道理是很简单的,比如一台10万块的车,为了刺激消费,搞一个3万块的优惠券,算是一个很大力度的刺激手段了。不是说这个手段没用,而是这种手段最终需要我拿剩下的7万块出来才能起作用。
再比如,搞优惠贷款,利率给你干到2%,算是一个很低的利息,这是很大刺激了吧,如果给企业,它需要企业投资能获取利润,企业才愿意贷款,如果给居民,它需要居民有一定的还款能力,且愿意贷款消费才行。总体来说,归根结底还得要居民自己有消费能力。
所以,从来不是说刺激手段没用,而是说作为外因的刺激手段,归根结底要通过内因,即通过居民的消费才能起作用。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
二、
既然要通过消费起作用,那么什么是消费?
从形式上讲,对于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而言,当然就是消费者用自己的收入或工资购买商品的现象,如果工资不够,那就贷款来凑。
但是形式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内容,那就是工资永远只代表你创造的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另一部分要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拿走,这是资本生产的规律。于是从总体上去看,对于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来说,就永远不可能用自己的收入或工资,消费完社会生产出来的全部商品。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