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24-12-03
作者: 水石 来源: 昆仑策网

1.jpg

  2024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

  今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入总结了建党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新时代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实践、新要求,深刻回答事关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弘扬了毛泽东文化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文化路线方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文献,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

  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据百度百科解释: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文学艺术及各种制度等。

  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由经济基础决定。有相对独立性和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文化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和多样性。文化的作用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塑造了个体和社会行为模式,还影响了经济、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文化则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历史证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进步、繁荣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引着国家的发展方向,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国,只有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建专制清王朝的大门,逼迫中国签下了上千件不平等条约。中国被割去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掠夺数亿万两白银。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坠于“华人与狗”的深重灾难之中。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许多志士仁人,探寻各种救国之路都失败了。

  1921年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 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10月,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据202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3倍,年均增长7.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0%的增速水平。人均GDP增长89倍,人均预期寿命提高43.6岁,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78.6岁。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和划分标准,2023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13400美元,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等高科技跨入世界前列……

  为什么近代以来,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许多志士仁人提出的救国方案和探索都失败,而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创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凝聚起来,经过艰苦卓绝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历代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接续奋斗,取得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曾经是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变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巨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现在,我们党迈上了新百年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了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能否成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文化工作者要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马克思主义首次站在人民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封建殖民主义文化占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大众文化蓬勃兴起,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如杂文《鲁迅杂文集》、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子夜》《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话剧《雷雨》,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白毛女》,电影《风云儿女》,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层出不穷。如,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走向乡村振兴》,小说《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创业史》《艳阳天》《上海的早晨》《平凡的世界》,诗歌《礁石》《回延安》《雷锋之歌》,话剧《茶馆》《霓虹灯下的哨兵》《深海》,京剧《红灯记》,豫剧《朝阳沟》,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大型合唱《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电影《党的女儿》《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儿女》《焦裕禄》《大决战》《守岛人》,电视剧《渴望》《外交风云》《山海情》《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油画《开国大典》,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收租院》,摄影《希望工程——大眼睛的姑娘》等等,史来贺、吴仁宝、邢燕子、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杰、钱学森、袁隆平、焦裕禄、孔繁森等这些为祖国为人民做出在杰出贡献的人,成为受到国家表彰的英雄模范。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自由、公平正义、艰苦奋斗、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等形成社会风气。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世界各国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在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教育、文学艺术、公民道德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等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优秀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提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持人民立场,走群众路线。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文化实质上是人民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我们党坚定站在人民立场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辉煌成就。如,解放前,广大人民识字率很低。到1949年,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我们党依靠人民,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扫盲。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初就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设立了许多夜校、冬学和识字组,孩子教妈妈识字、夫妻互教互学的动人场面随处可见。著名作曲家马可在延安创作的秧歌剧《夫妻识字》,生动反映了边区人民学文化的情况。新中国刚刚成立,扫除文盲运动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扫盲班和业余文化学校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农文化教育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上来。从1949年到1969年,通过4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有1亿多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全国成人文盲率降至9.08%,青壮年文盲率降至4%以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奇迹。人民政府还进行了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识字率,基本解决了语言障碍问题,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承传播、民族交流融合,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博物馆21个。70多年来,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取得长足进步,到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6个、博物馆6833个。实现了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迅速兴起。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文明之果。如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1974年从内地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她丈夫病故,自己长期拖着病体工作,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她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长期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多方奔走筹集善款,20年来含辛茹苦养育136名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

  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明确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宣传教育和组织引导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举措。汲取群众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团结人民积极为改革作贡献。站在人民立场上作决策,抓落实,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评判,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群众喜欢的文艺作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人类社会是创新发展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继承发扬了前人的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才能创立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西方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经历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创新发展才能诞生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创新,指导改革开放发展。

  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殿堂里的一颗闪亮明珠。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彩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京剧被作为“国粹”,从“徽班”进京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舞台,而且形式固定陈旧。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文艺工作者改革创新。相继推出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磐石湾》等现代京剧。不仅李玉和、方海珍、江水英、柯湘、郭建光、杨子荣、杨育才等工农兵英雄人物登上了舞台,而且在唱腔、音乐、舞美等全方位进行了创新。既保留了中国京剧的传统风格,又引入了西方的现代元素,达到了人民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京剧的里程碑,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书法和京剧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广受关注,到《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博节目创新出圈;从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到支持各地建设非遗工坊6700余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创新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截至2023年,中国有57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排名第一位。中国有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之首。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是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新发展形成的,滋养着中华民族心灵家园。

  现在,随着世界百年之大变局的不断演进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文化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新特点,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才能不断前进。要增强文化自信,适应高科技,着眼新时代,面向全世界。既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开展网络外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坚持斗争精神,清除精神病毒。

  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先进文化是在与落后文化斗争中发展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在与封建殖民主义文化斗争中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虽然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但这三座大山的思想文化并没有烟消云散,一旦有合适的条件他们就死灰复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失败后,他们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在以经济和技术优势打击我国经济的同时,把破坏的重点放在文化上。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用传播,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把青年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让其注意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引开,破坏的传统价值观,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不断制造消息,丑化领导,煽动人们要求民主和人权,发动民主运动,破坏社会稳定等各种手段,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让中国人民过好日子。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坚决斗争,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及其走狗的封锁、侵略、颠覆,战胜了国内反动派的破坏,战胜了恶劣自然环境和各种困难。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不愿中国发展强大。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干扰、遏制、破坏我们。我国有很长的封建、半封建半殖民的历史,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存在资产阶级法权,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滋长的土壤。国内一些西方敌对势力的代理人和一些受西方影响的人,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反对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主张搞西方民主宪政,搞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搞历史虚无主义,丑化人民领袖和人民英雄,抹黑共产党,抹黑革命斗争。崇洋媚外、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有的地方党政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普遍存在,打着“改革”旗号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贪腐现象严重。有些文艺工作者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而是站在个人利益、资本利益集团,国外敌对势力的立场上,搞创作,做工作。有的小学教材插画,丑化中国儿童、搞性暗示、倒画中国国旗、缺少台湾海南岛和南海九段线的中国地图、诱导崇美情结、掺入日本军国主义元素。有的中小学课文和指定的课外读物,丑化中国人、崇媚西方人、诱导色情暴力,把歌颂抗击日寇和抗美援朝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爱的人》等清出课本,而把志愿军头号敌人麦克阿瑟的文章请进读本。有的用文学作品为国民党反动派翻案,为地主资产阶级翻案,为土地改革翻案。有的以丑化人民,抹黑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作品,在国外获大奖,有的官员还为其站台喝彩。有的宣扬精致个人主义文化、娘炮文化、女权文化、LGBT跨性别文化等等。这些言行是精神病毒,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破坏国家安全稳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的正确航向,领导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力反击。采取有力措施粉碎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清除国内党内的污泥浊水,纠正出现的问题,社会主义文化破浪前进。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斗争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清除反社会主义、反党、反祖国、反人民的精神病毒,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打牢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是建不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的精神现象,源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文化是社会生活、社会存在的反映。虽然,文化对经济社会有其巨大的反作用。但文化的发展最终受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制约。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什么样的文化占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我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地主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阶级掌握政权,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受剥削和压迫,封建殖民主义文化占统治地位。既有崇洋媚外、卖国求荣、民族自卑感以及文化虚无主义等带有殖民地色彩的种种表现,也不乏抱定“祖宗之法不能变”的封建卫道者顽固守旧思想的种种反映。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以《新青年》为阵地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发展了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出现了《鲁迅杂文》《子夜》《白毛女》《风云儿女》《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许多批判封建道德、殖民主义、揭露社会黑暗,唤起人民革命的文艺作品,教育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翻身,祖国解放。

  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学文化、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精神文明活动。新建大批文化馆、博物馆、剧场影院,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反映革命斗争历史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以及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文艺作品。为社会提供了丰富健康的精神产品,引导鼓舞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创造美好新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而奋斗。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行为的内在动力是“经济人”。“经济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这样就会产生某些危害社会的行为。这种经济基础必然产生相应的思想文化,如金钱至上、利润为王、唯利是图、精致个人主义等。这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全相悖。现在,有的企业贪得无厌、尔虞我诈、制假售假、欺行霸市、坑蒙拐骗、逃税漏税、压榨劳工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经常发生。尽管这些问题不是主流,却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的严重性。这些问题的存在,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和企业间公平竞争的环境,影响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可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引导监管十分重要,它不仅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把握一定的度,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非公有制经济取代公有制经济占据整个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就会改变性质,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也就会丧失,人民的江山就会变色。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把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

  ——坚持党的领导,保证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历史证明,党的正确领导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的领导,结合时代要求、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发展目标、文化政策,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党成立初期,李大钊、瞿秋白等就提出了党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上世纪30年代,在共产党人的主导下,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斗争。1942年,党中央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提出了,领导好建设好文化军队,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指明了革命文化前进的方向,为党领导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探索文化建设新路,创建了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毛主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方向,维护人民参与文化的管理权。组织开展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纠正了文艺不讲阶级斗争,不讲政治斗争的错误。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毛主席还观看了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雷锋》,歌剧《江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文艺演出,对文艺改革提出了意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确定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 20世纪八十年代,组织开展了“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和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坚决纠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违反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和“一切向钱看”的歪风。这就保证我国改革开放中文化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深刻回答和解决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文化建设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完善文化建设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做好干部配备、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工作,及时解决文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依靠人民群众,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任重道远,共产党人要担当起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