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或许是个好企业,但他不是劳动人民的救世主!
最近,网民们在胖东来事件上撕裂了。
一边是媒体和部分网友认为胖东来要求员工“结婚不得要彩礼”的规定越界了,爹味十足。
另一边,也有网友把媒体的批评表述为是“91家媒体攻击胖东来”,是故意抹黑。 在他们看来,胖东来员工工资比白领高,是所以是资本家的敌人仇人,怪不得招资本恨。媒体收了资本的钱,所以抹黑胖东来。
饭圈文化的逻辑
其实这里涉及的是两件事。
第一,胖东来是不是对员工好,对消费者好?
第二,胖东来是不是有权力对员工的私生活进行干涉?
这两件事情,本来是互不相关的。一个企业可以对员工很好,可以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但这不等于他做的所以事情都是对的,也不能要求公众永远都站队挺他。
而那些认为媒体抹黑胖东来的,正是用饭圈文化的逻辑,混淆了这两件事。在饭圈文化中,粉丝对偶像的支持不仅仅是对一个公众人物的喜爱,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投射。偶像被批评时,粉丝会感到自己的情感寄托受到了威胁,甚至将对偶像的批评视为对自己价值观和身份的否定。因此,对偶像的维护就变成了无条件的盲从。不管对方的批评是否在理,都会竭力的否认,并且反过来攻击对方别有用心,刻意抹黑。
新京报等媒体对胖东来的批评,还是很理性的。并没有否认胖东来为社会和员工所做的贡献。只是说,彩礼和婚宴属于员工的私人生活范畴,企业无权干涉,更不应以取消福利作为“处罚”手段。
但很多网友立马破防了,感觉自己守护的“救世主”受到了攻击,肯定是媒体别有用心。
一码事归一码事。胖东来对员工好,不等于所有事情都是对的。世界上没有圣人,没有一个人或者机构是绝对正确,不容质疑的。 这种逻辑,看什么都是非黑即白,他们认为是好人,就永远是对的。任何理性的讨论,在他们看来都是心怀叵测。
胖东来可能确实是好企业
从以往的媒体报道来看,胖东来确实是良心企业,为员工提供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资和福利。
但是,劳动法明确规定,企业的管理权应当围绕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展开,而劳动者的婚姻、家庭事务显然不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企业的管理边界止于劳动关系本身,而不应延伸至员工的私人生活。
从初衷上看,于东来的这些倡导并非毫无道理。近年来,天价彩礼和铺张浪费的婚礼确实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成为社会舆论批评的对象。于东来希望通过企业的力量来推动移风易俗,提倡理性婚嫁观念,这种社会责任感值得肯定。然而,合理的倡导不等于合法的管理。一旦倡导性内容变成强制性规定,并附带惩罚措施,就已经超出了企业的管理权限。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是很值得赞赏的。但这种责任必须在法律和常识的范围内展开。
胖东来有很多符合现代社会运行规则的方法来倡导其价值观。比如,可以通过设立基金会,来资助相关研究;也可以通过宣传和公益活动,倡导理性婚嫁观念,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然而,将社会问题的解决强加于员工身上,甚至以取消福利为代价,是有越界嫌疑的。
于东来真的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吗?
胖东来近年来在员工福利和权益保障方面的表现确实值得肯定,但也不必将其过度神话。很多人喜欢胖东来,更多是因为国内许多企业对员工过于苛刻,劳动环境恶劣,福利待遇低下。在这样的对比之下,胖东来的做法显得尤为亮眼。但实际上,许多福利和保障本就是员工应得的权利,而非企业的“恩赐”。很多人跪久了,突然让你站着,就感恩戴德了。胖东来的做法固然值得称赞,但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国内大多数企业无法做到这一点。
况且,于东来顶多是一家有良心的企业家而已,不至于背叛自己的阶级。马克思讲的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只要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那就是遵循资本的逻辑,与道德无关。只是,有些人贪得无厌,无底线的剥削员工。有的人,懂得让利给消费者,懂得善待员工。于东来或许是后者。但他经营企业,也要遵守市场规律,不可能亏本做生意。谈何背叛自己的阶级呢?
民主法治是左翼政治的底线
在善待员工方面,中国确实需要更多的胖东来。 但他不是劳动人民的救世主。真正的救世主只有我们自己,要靠普通人不断地发声来推动社会进步。
而这些行动,必须建立在民主与法治的基础之上。民主是追求社会平等、集体参与和权力制衡的根本保障,而法治则是确保权力运行规范化、保护弱势群体权益、防止专制和滥权的必要条件。然而,在饭圈逻辑下,往往是民粹主义的兴起。以“人民的意志”为名,削弱制度化的程序,否定法治的独立性,甚至通过煽动情绪来集中权力。20世纪很多经验表明,脱离民主法治的左翼实践不仅容易滑向集权主义,还可能被民粹主义的短视所绑架,背离其初衷的平等与自由目标。
一些所谓的自由派往往将民主和法治视为最终目标,认为只要实现了民主制度和法律框架,社会问题就会自动得到解决。却忽视了阶级、性别、种族、民族等结构性不平等的持续存在。事实上,社会中的强势阶层常常利用民主和法律的形式,通过掌控资源、话语权和制度设计,为自身谋取更多利益,从而进一步巩固不平等的社会秩序。从这个意义上,左翼政治的任务不仅是捍卫民主和法治的底线,更要保持批判性,在此基础上推动更深层次的社会进步,直面和解决这些结构性不平等的问题。
然而,这种批判性并不等同于用饭圈逻辑去站队。更不是将某个人或群体塑造成“救世主”,以为只要依靠某个领袖或简单的解决方案,就能彻底改变社会的不公。
我们应该做的是,建立一种开放的、理性的批评文化,让不同的声音得以表达,让权力受到监督,让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