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基本养老金将在2035年耗尽”?“误解”并非无解
近日,社保养老金专家金维刚在云南昆明的一场养老专业论坛上,对近年来多家机构发布报告称“我国基本养老金将要在2029年或者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的说法进行了反驳,金维刚称:“这种说法存在炒作嫌疑,对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误解、误读和误导。”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或许在2035年耗尽”的说法,比较权威的出处是社科院在2019年4月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这份报告对养老保险给出了以下几项主要精算预测结果:
1. 未来30年制度赡养率翻倍
2. 当期结余将于2028年出现赤字并不断扩大
3. 累计结余将于2027年达到峰值并在2035年耗尽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0年11月的报告称,未来5-10年,中国预计有8-10万亿元养老金缺口;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养老金账户研究》报告则预计,2050年养老金账户缺口将达43万亿。
养老保险筹资主要来源于在职员工的工资扣除、企业缴纳的部分以及政府的补贴。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共同叠加且不断加剧,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养老保险交的人越来越少,领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不考虑政府的“海量”补贴,基本结果的确会如社科院2019年的精算报告所预测的。
社保养老金专家是如何反驳这种说法的呢?“耗尽”说没有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直接的财政补贴,另一个就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金维刚表示,早在2000年,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开始设立战略储备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这个基金将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出现失衡,以及财政补助不足以弥补的时候进行动用。
2018年以来,我国已有14个省份连续出现基本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状况。目前基本是通过财政的追加补助、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实现当期基本收支平衡。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约1万亿元,重点向基金收支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倾斜。
但是,随着养老金缺口的不断扩大,财政补助不可能持续扩大追加规模。
2023年的GDP是126万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中国经济如果能连续保持4.5%的增速增长12年,2035年的GDP可以达到213万亿。这意味着为了应对10万亿的缺口,需要拿出GDP规模5%的财政补贴来填充,显然这是难以办到的。
而作为“后备”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运作20多年来目前大概累积了3万亿,按照目前的趋势,恐怕也不足以应对不断扩大的养老金缺口。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一个是中央财政直接拨款,还有一个是国有资本的划拨与基金运营的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