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之问:汉族到底有没有血性?

2024-12-16 1073 1
作者: 陈俊杰 来源: 红歌会网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之问:汉族到底有没有血性?

陈俊杰
      “剑胆琴心”,此类“中庸之道”可否概括汉族的民族性?

  汉族人是不是很善战?为什么?

  (2019.1.7)

  首先我想说汉族这个概念与所指代的东西相比两千年前已有了很大的延展与扩大。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经历过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各个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在几千年的交融中,浑然一体,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是由多个民族共同塑造而成。汉文化,所指代的不仅仅是汉民族创造的文化,民族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信仰与力量。

  汉族人是否善战呢。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汉族文化来自于传统的农耕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汉族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有丰厚的地理条件,多平原,胡泊,鱼米之乡甚多,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自然崇尚和平,睦邻友好。在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很多朝代都是重文轻武,文官集团的统治之下,战斗力自然不足。正如,宋代,几瓶积弱,宋代军队的战斗力,太过羸弱。

  而相比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相对而言就比较恶劣,不同于汉族文明,游牧文明,善于迁徙,他们是在马背上生活的民族,自小就在马背上锻炼的民族,单兵战斗力与身体素质相比汉族读书人自然不可相比,而长期的游牧生活,茹毛饮血,弯弓搭箭,造就了坚毅果敢的民族品格,好战,斗勇也是天性如此。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是威胁到中原的主要势力。匈奴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金人,满族人曾入侵中原,但往往是被伟大的汉族文化所同化,最终民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历朝历代都不乏优秀的将领,汉族也不缺乏能征善战的队伍与军队。战国末期,秦国凭借着强大的战斗力,扫六合,灭八荒,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秦始皇北筑长城,防御匈奴,到了汉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出击匈奴,收复失地,收回河套平原,卫青,霍去病更是千里灭匈奴,让强大的匈奴从此一蹶不振,民族分裂,一支匈奴部落,被迫迁徙至今天的匈牙利,在迁徙的路上顺便灭掉了好几个欧洲国家。一支被汉军大败的惨军,尚让欧洲国家闻风丧胆,谁还敢说汉族不善战。倘若战斗力不足,如何发出这些壮志豪言,“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而巅峰时期的唐军,战斗力更是强大。在安史之乱之前,唐军多次面对突厥人,以少胜多,唐军军制合理,单兵作战素质极高。宋代积贫积弱,但以岳飞为代表的优秀将领,也多次取得了优异的战绩。

查看余下10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