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狂欢背后,是机关干部能力素质的深度危机
一、“笔杆子”竟成政务机关的普遍痛点
Deepseek的兴起,在国内掀起了新一波AI热潮。跟上一轮AI热潮不同,DS狂欢的主角变成了党政机关。观察DS推出以来的舆情动态,可以看出各级党政机关都在热烈拥抱这项最新的AI成就,很多单位要求干部职工掌握DS,还有报道称DS极大地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譬如参考消息引用台湾中央社2月19日报道,“以往要花一天时间写的公文,现在只要一秒就可生成。”
这句话需要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在现今的党政机关,公文写作已经成为最大的、根本无法立即解决的难题,所以DS的横空出世犹如久旱逢好雨。这符合我个人的观察。我曾在大学讲授公文写作,后来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和文稿工作,虽然这几年谨遵医嘱,退居于西部阳光地带静心养病,但难免与昔日学生、同事们有联系,偶尔聊起机关公文写作,大家都是一声叹息:“难!实在太难!无法可想!”
公文确实很难。若排除通知之类简单文种,一篇合格公文的形成,至少得过“三关”:一是文辞关,公文注重规范严谨、简洁流畅,不提倡刻意修辞,故尔此关易过。第二关是义理关,即基于原则和逻辑,依靠政策和事实,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原创性思路,这考验的是撰文者对国家政策、上级部署、单位职责和实际状况的悟性,能过此关者不多。三是协作关,公文毕竟姓公,得经过集体研究,体现各方智慧、兼顾各方偏好,对于一篇经过多人修改的“花脸稿”,撰稿人必须逐条分析,尽量采纳,不能采纳者,需有充分理由;如果是职务文稿,那就更要体现署名者的风格和观点。此关体现撰文者的集体观念以及对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把握,亦属不易。
公文写作不易,但又是党政机关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在文稿人材一时难求的情况下,很多领导干部就只好在“差公文”与“抄公文”之间作出权衡取舍。抄公文已成公文写作的重度灾害,可按三重境界论之。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上网抄。这是网络时代的产物,现在已经蔚为大观。在一些需要讲理论、谈认知的场合,时常出现两篇以上发言稿整段甚至通篇雷同的情况。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隔墙抄。我有一友在单位主抓制度建设,奈何单位文稿水平极差,屡修屡审屡不过,最后在审稿会上愤然掏出一枚U盘掷于桌上:我已拷来友邻单位的全套制度,改个单位名不就是本单位文件了么?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翻饼抄。个人和单位年终总结之类的文稿不易自外取得,但工作内容年年相似,那就采取“今年抄前年”的策略,只须改动数字和事实,必要时将章节段落重新组合,即可成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