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竹:社会主义的本质越来越清晰了
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和正反历史教育,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知,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本文所要探讨其本质的“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通常所说的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可以说,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为世界大变局中的社会主义复兴和世界人民对光明的追求,确立起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经典作家们早已作出了精辟的理论阐释,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尚未给出严格定义上的揭示。
而已成为当今主流理念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下称“该本质论”),在经过数十年的历史风雨之后,有必要对之进行认真深入地理论探究。
(一)“该本质论”有一定的合理性。
“该本质论”,若只是作为社会主义必须发挥某些功能的一种要求,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只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的“最终达到”,会让百姓产生疑虑:难道要“最终”等到完全消灭了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到来的时候,才能达到共同富裕?故笔者认为,“最终达到”似宜改为“努力实现”,这样才能让“共同富裕”成为一个努力奋斗、逐步完善的实现过程。
还有,“该本质论”,并未提及“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社会主义的统帅性、保障性功能。这应该是战略性局限。
(二)“该本质论”有哲学和逻辑失误。
“该本质论”,若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严格定义,则因其未能抓住社会主义的特殊根本属性而难以真正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因为,从哲学和逻辑上讲:要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殊根本属性;而事物的特殊根本属性,只能主要用事物原生的结构属性、而不能仅仅用派生的功能属性来揭示。
比如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用商品原生的结构属性(亦特殊根本属性)来正确揭示其本质。而若仅仅用商品派生的功能属性来揭示,比如说,“商品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产品”,则因为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不一定是用来交换的产品,故不能抓住商品的特殊根本属性,从而不能揭示其本质。
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完全可以证明:一般来说,排除原生的结构属性而仅仅用派生的功能属性,就不能抓住事物的特殊根本属性,从而不能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而“该本质论”,运用的就是排除原生的结构属性而仅仅用派生的功能属性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故其哲学和逻辑失误是显然的。
(三)“该本质论”有实质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