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知”的三部交响曲
“公知”的第一部交响曲:“公知”们上圣台。他们作人们的思想“导师”,导得人们糊涂得有些道道又没道道。
有首歌,大家应该还记得——“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个更圆,哪个更亮?哎嗨哎嗨呀,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那个更大,那个更高?哎嗨哎嗨呀,下雪啦,天晴啦,下雪别忘穿棉袄。下雪啦,天晴啦-----”
这一电视剧主题曲,把当年人们,头脑一塌糊涂、一片混乱、无所适从的状况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可叹状况,拜谁所赐?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基础,而“公知”们的鼓噪是根本。
想当年,我国的“公知”们,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风光!为什么荣耀?为什么风光?因为改开以来,社会思潮一片混沌,人们渴望有人引导。于是中国的“公知”应运而生。
人们不知什么是“解放思想”,他们似乎知道,因为他们从教科书里学过“14到16世纪的西欧思想解放文化运动”,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的“人文主义”、“个性解放”等,不管是皮是毛,总能讲得头头是道;人们希望知道西方具体是个什么样子,“公知”多去过西方学习,对此他们自然也能给你说个一二三四,子丑寅卯,也不管是皮还是毛。而他们又往往身居在高高的文化殿堂,且站在知识的高地、思想的“高地”,还打着“改开”先行者的旗号,于是,人们就误以为他们是“导师”,就崇拜上他们了。
“公知”们也不少,他们不仅想教导百姓,还渴望出成果、成专家、成大师,于是,你一套我一套,七十嘴八十舌,演义得天花乱坠。他们做演讲、出文章、出书本,忙的不亦乐乎。他们有的是讲坛,有的是平台,几乎所有媒体都能成为他们的话筒,因而他们一扫文人相轻之习,不仅内讧不多,反而是你吹我捧,互相推荐、互相搭台,形成罕见的文化人“大团结”盛况。
人们也大多捧着他们。虽有少数智者、不忘初心者,顽强抗击着,但乌云密布,阴霾笼罩,偶尔一道闪电只是表示还有个念头。
第二部曲:“公知”们大转折。他们觉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还不够,干脆来个“红色”大围剿;简说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还不够,干脆来个成系统的西化殖民传播。
上一部曲里,“公知”们,对西方的垃圾,是见什么拿什么,拿什么鼓吹什么。渐渐的,“公知”也似乎“成熟”起来。他们很多去西方留学、交流镀过金,受过“真传”,“对美西方体制、价值观、政治经济学理论等等的条条道道,已烂熟于心,开河于口;渐渐的,他们也就膨胀起来,嚣张起来,为所欲为起来,有的干脆与国内敌对分子沆瀣一气,组成恨国党,有的配合甚而加入美西方的什么“纵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