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马克思历史观(续)

2023-07-18 444 0
作者: 士心 来源: 红歌会网

  上篇叙述了马克思历史观的两个方面:在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个体为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必须结成合作关系进行劳动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这种共同的生活群体就是社会。社会就是人的复数,个体关系在文明社会后异化,人与人不再是劳动合作关系,而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文明来自人的物质与意识双重劳动的飞跃,因而有了金属冶炼,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文字产生,城邦产生,私有意识产生,社会管理者把族群绝大多数人让渡的权力变为私有,家权力。中国传说的大禹是圣人,到他儿子启就成了私有制的第一人,王朝的始祖。金属冶炼,文字,城邦和私有制即是文明的标志,也是私有制产生的标志。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我们从这一大堆赘述中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二节)

  文明标志着人类进步,也标志着人类进入异化阶段,不完全是美好还有邪恶。精神与物质劳动、享受与劳动,生产与消费由社会里不同的个人来担当,即由社会管理者和被管理的劳动者来担当。公有制只有消灭了管理与劳动的壁垒,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才能结合,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的权利才不会分离,成为劳动者和每个人的普遍权力。否则如同原始社会解体一样,必然蜕化为私有制。生产力提高并不能阻止这种蜕化,往往是促进剂。苏联私有制复辟,不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初期,反而是在生产力发达、科技辉煌的中后期,中国也是如此。即使要保持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势头,那也必须消灭根本分工:管理与劳动之壁垒,使得人双重本质复归,精神与物质劳动的自由结合,这是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

  以上是笔者《马克思历史观》上篇叙述的梗要,在此回顾一下。本篇论述马克思历史观与世界观的异同。马克思历史观是人类发展纵向时空的论述,世界观是横截面的。马克思世界观指的是人类精神与物质双重活动的对象:自然与社会。马克思世界观与其它哲学一致的地方,那就是形而上学的抽象。其独特的地方,基于感性存在活动。一方面是身体之劳动,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一方面是感性器官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感官所得。这些主要是劳动者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劳动结果和五官感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共产主义】章节中说:“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查看余下6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