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对资本家的救赎
我认识的企业家或者说资本家有不少都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跟大学生上马哲时玩手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倾向于认为他们不是装的,资本家又不是党员没必要装给我看。也有可能《资本论》第一卷开篇就说:“积累啊,积累啊!这就是摩西和先知们”,这句话真的打动了资本家的心。
没错,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论证了资本家进行积累的不可抗拒性。资本首先表现为积累的货币被投入流通以求增值。货币资本的所有者经营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仅仅收回所投资的资本。就其定义来说,对利润的追求是资本拥有者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剩余价值,价值的增值)可能源于生产领域之外。那时它实质上代表了价值的转移(即所谓原始资本积累);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已经渗透到生产领域并起主导作用,雇佣劳动随时随刻都在生产剩余价值。它代表了价值的不断增值。
考虑到生产资料的私有产权有其社会历史的根源,资本只能以众多资本的形式出现。“众多资本”意味着不可避免的竞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竞争就是在千篇一律的市场上销售商品。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在流通过程中通过商品的销售得到实现。资本家销售商品时想攫取最高利润。实际上,如果他获得了商品的平均利润就会会满足了。平均利润是真正潜藏在他意识中一个百分比。但是,他从来不可能有此把握。他甚至不敢保证所生产的所有商品都找到买主。
由于这些不可靠因素,他只得不懈地努力战胜他的竞争者们,而这只能靠投入更多的资本。这就是说,资本家及其随从不能把取得剩余价值全部用于非生产性的任意挥霍,而要积累起来,追加到现有资本上去。当然,他们当中也有败家的,也有利用非经济手段获取超额利润的,但我所认识的大部分企业家,确实都是蛮辛苦的。
所以,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是不仅“为利润而工作”,还要“为资本积累而工作”。由于竞争,资本家被迫这样做。竞争基本上给这可怕的滚雪球逻辑添加了燃料:资本最初价值——价值增长(剩余价值)——资本增长——剩余价值再增长——资本再增长,如此等等。“没有竞争,增长之火焰就将熄灭”。(马克思,g,第368页)每一个资本家看到这里,都会掩卷长太息:知我者马克思也。
由于资本家进行积累的不可抗拒性,决定了不断技术革命的趋势。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资本积累首先是生产资本的积累,即用来投资以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的资本。因此,竞争就首先是生产资本的竞争,那就是说,“许多资本”都从事矿产、制造业、交通运输、农业和通讯。资本主义企业竞争的主要武器是减少产品的成本,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的方法是使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合理的”劳动组织。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积累的基本趋势是使用越来越精密复杂的机器。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表现为越来越高的资本价值和生产技术的不断革命(即工艺的不断发展)这种双重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