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的渊源、演变及其对当代经济的启示
引子
哲学意义上,宇宙存在一个基本的规律:因果律。有因才有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因果律有严格的时间顺序,前后次序不能颠倒。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考察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这个理论错综复杂,说法不一,争议较大。从因果律的角度,资本主义只是剩余价值的果,剩余价值才是资本主义的因。如果止步于对于结果的批判,不去探究结果背后的成因,真相就不会浮出水面。
下面探讨的真相,是剩余价值的成因,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主义的成因,前者在时间顺序上是第一位的。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演化,成因都不会演化,它是超脱于具体社会形态之外的经济体的自在规律。
剩余价值和劳动力的析出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从基本生活的保障到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第次发展。下一层级的需求被满足后,才会进化到上一层级。有需求才能催生出产业,每一层级的产业都需要它的下一层级的产业为自己输送劳动力,每一层级产业也都会为它的上一层级产业输送劳动力。
要想为自己的上一层级产业输送劳动力,自己的生产效率就必须不断的提高。生产效率高到一定程度,它的产品需求就会饱和,劳动力就会析出。效率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农业没有效率,就不会诞生工业;工业没有效率,就不会有今天璀璨的物质文明。
需求饱和,产品会过剩,劳动力也会过剩。过剩的产品可以养活过剩的劳动力,过剩的劳动力投入到新兴产业,就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剩余价值和劳动力的析出,正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百度百科归纳了马克思对剩余价值基本概念的解释,第7条: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非产业部门职工的收入都是由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源于第二产业或者第一产业析出的劳动力。拓展理解一下:不仅是第三产业,所有产业在它的建立之初,都需要它的下一级的产业的劳动力析出。
要想析出劳动力,就要获得效率;要想获得效率,必须付出代价。农业化时代,人类获得效率的手段,隐含在产品的生产手段之中;工业化时代,轻重工业剥离,生产效率更高,人类获取效率的手段独立于产品的生产手段之外。农业化时代,剩余价值能代表劳动力的析出;工业化时代,剩余价值不一定能代表劳动力的析出。
普通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按照马克思的定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只是普通剩余价值,它只能析出剩余的产品(剩余价值),并不能析出劳动力。能析出劳动力的剩余价值,建立在效率提升的基础上,它就是马克思提出相对剩余价值。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