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辛:资产阶级的叛逆者
新世纪刚开始,舆论界突然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恩格斯曾是资本家吗?” 竟然把全世界公认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与资产阶级联系到一起,岂不荒谬绝顶?然而明眼人心里都很清楚,这是在为当时引起争论的私营企业家可不可以加入共产党的问题制造舆论。
既然有人公开提出了问题,那就不能不讲个明白。
恩格斯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这毫无疑问。不仅如此,他的家世显赫,拥有普鲁士贵族血统,在社会上极有地位,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家庭拥有巨大的财富,包括大片土地和纺织工厂。恩格斯的祖父是闻名全国的纺纱业大王,恩格斯的父亲继承了家族财富,并与他人合股创办了一个兴旺的企业,在德国的巴门和英国的曼彻斯特都有工厂。恩格斯兄弟姐妹八人,他是家中的长子。按现在人们的说法,恩格斯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是标准的“富二代”。按照一般的逻辑,恩格斯将继承父业,毫无悬念地进入德国上流社会,享受贵族和资本家的豪华而风光的生活。可是没有人会想到,恩格斯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乃至与之根本对立的,而且充满艰难险阻的人生道路。传记作家不禁感叹:“也许这种家族还从来不曾有过像他那样在生活道路上完全和家世背道而驰的子弟。”
事实上,恩格斯的父亲坚决要求他尽早进入家族企业。为了让恩格斯继承家业,他甚至勒令儿子中断学业,到自家公司实习。所以,恩格斯中学也未毕业,就到他父亲在巴门的公司当办事员,那时他才17岁。
早早就走上社会的恩格斯,接触到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他对社会最初的认识。他所在的莱茵省是德国工业和政治最发达的地区。莱茵省比德国其他地区更早地出现了大工业和资产阶级,同时也产生了初具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
青年恩格斯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关注社会现实,喜欢进行社会调查;二是热爱学习,自学能力特别强,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
巴门位于乌培河谷,恩格斯在乌培河谷开展调查,看到了纺织工人的非人处境。这些社会调查的结果,形了恩格斯第一篇政论性文章——《乌培河谷来信》,1839年发表于《德意志电讯》。这篇文章鲜明地表现出青年恩格斯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憎恶:“下层阶级,特别是乌培河谷的工厂工人,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梅毒和肺部疾病蔓延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光是爱北斐特一个地方,2500个学龄儿童就有1200人不能上学,而是在工厂里长大的——这只是便于厂主雇用童工而不再拿双倍的钱来雇用被童工代替的成年工人。但是大腹便便的厂主们的良心是轻松愉快的,虔诚派教徒的灵魂还不致因为一个儿童如何衰弱而下地狱,假如这个灵魂每个礼拜日到教堂去上两次,那就更没有事了。”犀利的笔锋和辛辣的讽刺,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情感,也表现出作者卓越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