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哄抢”承包大户的事件只是表面现象,需要分析深层次原因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曝出不少村民集体“哄抢”承包大户的事件。
这种现象河南发生的尤为突出。媒体报道的有哄抢玉米、哄抢花生、哄抢红薯、哄抢药材等事件。
在我看来,这并不奇怪,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嘛。
因为是“哄抢”,就不是一两个人,而是群体哄抢。
因为人多,村民也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到场、甚至警察出动也难以制止。虽然网上屡屡曝光,但仍然是屡屡发生。
网友的评论也是一边倒的谴责这种行为,说这就是“明抢”、“是抢劫违法行为”、说“村民的素质差”等,甚至还有人对河南进行“地域黑”等等。
其实,这种“哄抢”现象,不仅仅是今年才有,往年也发生过;不仅仅是河南有,全国很多地区都出现过。
比如,2019年7月24日,西安瓜农刘亚峰种的10亩西瓜遭村民哄抢;现场视频曝光↓↓瓜地里有不少人骑电动车、三轮车拉西瓜↓↓刘亚峰称,他的瓜园还未开园,5万多斤西瓜被抢得只剩7千多斤;村民称是听说他不要这些瓜了。
最近,网上又曝,东北辽宁一家在河北廊坊承包了九百亩地,三十亩地的花生被人抢光了,损失九万元。
为什么媒体屡屡曝光,还是屡屡发生这种哄抢事件呢?
如果只是某一地偶然出现的一个单个案例,我们可以说是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可以解决。如果全国多地、多次发生这种哄抢事件,就不这么简单了。
全国多地、多次发生这种大规模的“哄抢”事件,就应该引起更高层的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了,需要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调查了解,从深层次找找原因。
在我看来,这种大规模地村民集体“哄抢”,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这种哄抢表面现象的背后,一定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要想解决这种现象,光靠媒体曝光、靠舆论谴责,一味地谴责村民素质低或不懂法律,不能解决问题;光靠警察和法律恐怕也不能解决问题。
对这种现象,本人没有做过深入地调查,但是,本人曾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过一篇《为“捡拾”村民说句话》的文章。
大家还记得河南有地方政府曾经在一份说明中出现过“捡拾”一词吧?
因为这个“捡拾”一词还曾被一主流媒体和网友们批评过,说他们是“找借口”,是玩弄文字游戏,是推卸责任等。
其实,现实中,不得不承认,一些种地大户用机械化收割,的确存在着“遗漏”过多的问题。
有些村民看着这些“遗漏”在地里的粮食太浪费了,最早是去“捡拾”的,因为去的人多了、人杂了、规模大了,由此而发展成“哄抢”,这种可能性应该是不能排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