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辛:胡锡进批判的“民粹”是什么意思?
最近一段时期,网络上又多了一个“帽子”,叫做“民粹”。凡是民众意见比较集中的舆情,拿不出有说服力的道理进行说明,就乱扣帽子,除了继续套以“极左”之类的罪名之外,又加了一个,就是“民粹”。
这个“民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究竟错在哪里,为什么如此“危险”,乃至担上“破坏改革开放大环境”的罪责?所有这一切,挥舞这个大棒的人从来也不正面回答,连“民粹”的确切定义也都不说清楚。只有一点是明确的,它的指向,总是对准来自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尤其是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呼声。挥舞大棒者只要把一顶“民粹”的帽子扣上去,就把这种呼声说成是“破坏社会和谐的戾气”,蒙上“激进”,“极端化”,“无理性”等污名化的色彩。
查了一下有关资料,民粹主义,最早是19世纪中叶产生于俄国的一种代表农民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实质是用小生产的传统来对抗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
有意思的是,在伟人过世不久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也曾被一些学者专家批评犯有民粹主义的错误。其中以被称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胡绳的文章影响最大,引起了一场十分激烈的争论。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毛泽东企图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由个体小农经济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跨越式地推行社会主义集体化。在他们看来,只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了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实行社会主义,否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即民粹主义。
实际上,毛泽东是中共党内最早起来批判民粹主义的人。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致函秦邦宪,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本质界线。他说:“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由于中共党内大量农民成分的成员存在,一种“企图用小农经济的标准,来认识和改造全世界,以为把整个社会经济都改造为划一的“平均的’小农经济,就是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很深。毛泽东多次批判这种思想,明确指出,这种代表小生产者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民粹主义。
在新中国建国之后,毛泽东就一直关注于改造延续了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分散的个体农业问题,并且以高度的理论勇气和创造精神,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基础上,探索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
在这个问题上,党内发生了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如何改造小农经济——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走过的路,还是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民粹主义所向往的平均主义的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对立的。因此,这个分歧的性质根本不是什么民粹主义问题,而是要不要搞社会主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