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辛:胡锡进批判的“民粹”是什么意思?
最近一段时期,网络上又多了一个“帽子”,叫做“民粹”。凡是民众意见比较集中的舆情,拿不出有说服力的道理进行说明,就乱扣帽子,除了继续套以“极左”之类的罪名之外,又加了一个,就是“民粹”。
这个“民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究竟错在哪里,为什么如此“危险”,乃至担上“破坏改革开放大环境”的罪责?所有这一切,挥舞这个大棒的人从来也不正面回答,连“民粹”的确切定义也都不说清楚。只有一点是明确的,它的指向,总是对准来自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尤其是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呼声。挥舞大棒者只要把一顶“民粹”的帽子扣上去,就把这种呼声说成是“破坏社会和谐的戾气”,蒙上“激进”,“极端化”,“无理性”等污名化的色彩。
查了一下有关资料,民粹主义,最早是19世纪中叶产生于俄国的一种代表农民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实质是用小生产的传统来对抗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
有意思的是,在伟人过世不久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也曾被一些学者专家批评犯有民粹主义的错误。其中以被称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胡绳的文章影响最大,引起了一场十分激烈的争论。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毛泽东企图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由个体小农经济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跨越式地推行社会主义集体化。在他们看来,只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了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实行社会主义,否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即民粹主义。
实际上,毛泽东是中共党内最早起来批判民粹主义的人。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致函秦邦宪,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本质界线。他说:“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由于中共党内大量农民成分的成员存在,一种“企图用小农经济的标准,来认识和改造全世界,以为把整个社会经济都改造为划一的“平均的’小农经济,就是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很深。毛泽东多次批判这种思想,明确指出,这种代表小生产者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民粹主义。
在新中国建国之后,毛泽东就一直关注于改造延续了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分散的个体农业问题,并且以高度的理论勇气和创造精神,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基础上,探索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
在这个问题上,党内发生了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如何改造小农经济——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走过的路,还是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民粹主义所向往的平均主义的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对立的。因此,这个分歧的性质根本不是什么民粹主义问题,而是要不要搞社会主义的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究竟要走什么道路,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而不可能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去寻求现成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一个早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以反对民粹主义为由反对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调,直接违背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颠覆了全党和全国人民从实践得到的共识。提出民粹主义的论题完全混淆了事物的本质,而提出者的真实目的,无非就是要“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就是要让社会主义的中国退回到资本主义去。
即使在理论上,他们也是站不住脚的。小农经济当然不会自发地进入社会主义,但在共产党执政条件下就不同了。恩格斯早就指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对待小农的方法,“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看一看《毛泽东年谱》吧,毛泽东正是这么做的。可见,毛泽东推动农业合作化的一系列举措,不仅不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而且是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创举。(顺便说一下,按那些大理论家的说法,西藏农奴制度的革命更是“民粹主义”了,因为连封建社会也被跨越了!)
特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批评毛泽东“民粹主义”的人,在伟人逝世以后,对分田到户倒极为推崇,把集体化的农业生产退回到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竟被视为发展生产力的灵丹妙药。正如伟人在世时就指出,党内有些人实际上只是代表着一部分富裕农民的利益。现在回头看看,究竟谁戴上民粹主义这顶帽子才合适呢?
回到今天的网络时代,民粹主义已经不是早期的概念了,查一下资料,关于民粹主义的定义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但是有一点很明显,在今天的中国,指责网络“民粹”的,总是把矛头指向大多数人,尤其是广大底层群众;而且总是出自某些自以为“精英”的人士之口,透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蔑视。
比如说吧,在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社会变动中,财富以惊人的速度集中到占人口极少数的非法富豪和贪官污吏手里,而工人农民为主体的大众群体,承担了改革的代价,却被压到社会底层,丧失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严。普通民众找不到正常的渠道去反映自己的不满和意见,实名举报或上访也会遭到打击报复甚至关押拘禁,而曾经一度占据舆论话语权的专家学者,还在为这种贫富分化、社会不公辩护,或装模作样地粉饰太平,或令人作呕地唱赞美诗。 由此造成的大众和“精英”之间难以弥合的裂痕,在互联网上得到了集中的,强烈的反映。这就是被某些人称为“仇富”、“仇官”、“反智”的所谓“负面社会心态”的真实内涵。
很明显,网络上的这种情况是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所谓的“戾气”,无非是民众的怨气。不去直面对待和设法解决现实社会的矛盾,反而把现实社会的矛盾所引发的民众不满斥为“民粹”,正凸显出某些“知识精英”的偏见与傲慢,那么他们失去昔日作为民众意见代表的光环,被贴上“砖家”、“叫兽”的标签也就毫不奇怪了。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到,中国现在的反民粹论调主要来源于利用改革转型中的缺陷获得大量非法利益的既得利益群体,显示出明显的阶层偏向性。其中不乏挂着“共产党员”牌子的人,他们把伟人“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共产党宗旨完全抛弃了,站到了广大群众的对立面,自然也就把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的群众路线视为“民粹主义”了。
伟人早就说过,群众路线,就是要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这并不等同于在任何情况下都赞同多数人的意见。当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劳动人民中有觉悟的先进分子,有责任去启发和引导群众服从于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就和民粹主义划清了界线。当年毛泽东与梁漱溟的激烈争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表面上看起来是在为农民说话的梁漱溟,由于其言论有碍于国家工业化的大局而受到伟人毫不客气的批评。
在今天的中国,民粹主义确实并未绝迹。有个著名文人,在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后留言:“尸横遍野,俱是农家子弟”,这种看似站在农民立场上的言论,实质上完全否定了人民群众——其中以贫苦农民为主体——争取解放的斗争,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即站到了维护旧中国,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去了。这不就是一种典型的民粹主义论调吗?只是这种论调不是来自于民众,恰恰是来自于与民众格格不入的“精英”。
【文/林之辛,红歌会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