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如何具体理解工本生产方式?致网友
在《 资本就是资本,哪来的工本?》一文之后,郭美元181的评论说:
“企业生产的收入减去劳动工资的成本所得就叫资本,企业生产的收入减去企业的全部投资,但不包括工人工资的所得就叫工本。在工本生产的社会,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生活,企业投资是必须硬性扣除的,企业的国家上缴不变。在资本社会里,工人靠工资生活,但没有剩余价值所得权,工资靠资本的劳动力市场决定。”
一个企业,要么是资产所有者当家做主,要么是劳动所有者当家做主,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同样地一个企业,要么是体现资产所有权,要么是体现劳动所有权,不可能同时体现两种所有权。相应地一个企业,要么采用资本生产方式,要么采用工本生产方式,也是不能够同时采用两种生产方式的。
如何具体理解工本生产方式?
本文即详细讨论这一问题。
一,资本生产方式与工本生产方式的具体区别:
一般而言,企业的生产结果,即通过劳动投入和各种资产消耗形成的新的商品价值,习惯把它分为三个部分:生产资料消耗价值量、劳动力价值量和新增价值量。
1,资本生产方式。
在建立产权制度条件下,确立的生产主体是资产所有者,体现的权利是资产所有权。因此,在分配上,把生产资料消耗与劳动力价值支付作为成本,把新增价值量作为老板或股东的盈余来对待。在这里,其生产成果表现为资本投入形成的增量变化一一即剩余价值量多少变化。
因此,企业生产结果分配的结构是:
生产资料转移价值量C+工资V+剩余价值M。
这里的价值构成是:“生产资料转移价值量+必要劳动价值量+剩余劳动价值量”。
2,工本生产方式。
在建立劳权制度条件下,确立的生产主体是劳动所有者,体现的权利是劳动所有权。因此,在分配上,把生产资料消耗价值量优先补偿,然后进行公共需要项目扣除,而把新增价值量作为生产劳动者的盈余一一劳动收益来对待,在这里,其生产成果表现为工本投入形成的增量变化一一即消费价值量多少变化。
因此,企业生产结果分配的结构是:
生产资料价值消耗补偿C+公共需要价值G+消费价值X。
在这里的价值构成是:“生产资料转移价值量+公共需要劳动价值量+个体需要劳动价值量”。
3,两种生产方式的区别。
31,资本生产方式是投入资产,形成资产增殖;再投入资产,资产再增殖,如此不断循环。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由市场决定,并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定期按照契约支付。也就是说,劳动力价值预定不变,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盈亏变化,这就是资本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