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关于人民公社的四问四答


  今日无意间浏览头条,看到了《试问至今仍不认可"包产到户"而竭力赞美人民公社的人》(今日头条:个人定位,2024-07-09 16:02)一文。文章的内容如下:

  “试问至今仍不认可‘包产到户’而竭力赞美人民公社的人:

  人民公社这么好,为什么实行了几十年解决不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农村的发展停滞不前?

  人民公社这么好,为什么亿万农民不喜欢?

  人民公社这么好,为什么如此‘短寿’?

  人民公社这么好,为什么四十多年后,没有地方重走那条路?

  路好走不好走,只有走路的人最清楚,人民公社好不好,亿万农民最有发言权。”

  在这里,作者是提出了四个问题。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曾经的公社社员,本人也经历了从人民公社到分户单干的全过程,对生产队的集体生产过程,对分户单干的作业状态,都是过来人。相比之下,我当然是赞美人民公社的体制的。因此,我想就此四个问题作出回答:

  一,人民公社这么好,为什么实行了几十年解决不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农村的发展停滞不前?

  很显然,作者这个问题提得很荒唐。

  在人民公社发展的二十多年中,我国人口从1956年的6亿多增加到1983年的10亿多,净增加了4亿人口。也就是说,人民公社体制条件下的我国农业生产力从养活6亿人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到养活10亿,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人民公社前期,由于各方面的条件跟不上,粮食增长的速度超不过人口增长速度,吃不饱的现象的确存在,但从196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进入了一个长期的上升通道,处于一个稳定增长时期,恰恰证明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至于作者说到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发展停滞不前,这完全是不符合事实的:人民公社的第一个变化是电力化的实现,从没有电到有电,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此后,人民公社又进一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水利化,这更是了不起的伟大工程。农业的水利化使我国农业从靠天吃饭发展到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旱涝保收状态,这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此外,人民公社条件下的农田种植管理科学化的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开始,即从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而言,人民公社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明显的、不断的提高;从农村的发展来看,从没有电的生活到有电的生活,从信息隔绝到家家通广播,从文盲普遍到村村有学校,普及实践中学教育;从没有医疗到医疗卫生体系的全面覆盖,大队有卫生所,公社有卫生院,老百姓看病方便又便宜;所有这些对中国农民来说,是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巨大发展。这停滞不前的判断又从何谈起?

  二,人民公社这么好,为什么亿万农民不喜欢?

  作者这个问题提得并不恰当。难道作者做过统计,亿万农民不喜欢人民公社?否则又根据什么来说明“亿万农民不喜欢”呢?

  同样的道理,难道今天的农民,把孩子、老人丢在家里外出打工,甚至都要上二十小时的班,却赚的钱去除房租及其它生活费用却也剩不下几个钱,这是亿万农民的喜欢?

  要知道,人民公社并不是空降而来的,而是经过互助组、合作社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建国之后,并没有谁就想建立人民公社,而是实现的土地私有化,满足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利益要求。如果单干真的发展的不错,那就不会产生互助组,更不会有后来的合作社。原始的农业生产状态,单干的力量薄弱,许多个体农民因为劳力、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不得不走向卖地的境地。很显然,如果这种农民的小私有制任其自然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绝大多数人将会变成新的无产阶级。所以,人民公社不是哪个领导或领袖的政治偏好,而是我国农业劳动者利益要求的客观体现。

  在从个体农民到人民公社社员,本质上是一个小私有者向劳动所有者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绝大多数人是完成了这种转变的,因而,他们能够正常地进行农业生产,而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我国农业生产所以能够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从养活6亿人发展到养活10亿人的水平,恰恰说明了广大社员事实上完成了从小私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根本转变。但是,由于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小农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农民的惯性作用使然,有些农民虽然进了人民公社,但他们的思想还是停留在了个体生产的时期。一个平均四、五亩耕地的生产队却连自己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这种现象说明在人民公社时期,仍然有少量的人员并未实现从个体农民的小农意识到劳动所有者意识的转变。

  因此,对于人民公社,就能够完成从小私有者向劳动所有者转变的社员而言,他们完成是赞同的,而且也是积极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和参与集体的管理的。也只有那些未能完成这种身份转变的人,他们由顽固的小农意识而与人民公社总是站在对立的方面。

  三,人民公社好,为什么如此“短寿”?

  人民公社的存在时间确实不长,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人民公社的终结并不是自然发展的结局,而是政府的行政作为的结果。人所共知,虽然前有小岗村自发的分田单干红手印,但同样也有周家庄社员要求保持集体的更多红手印。这说明在对人民公社这一问题上,农民既有类似小岗人极其排斥的一面,更有周家庄人这样极其赞同的一面。特别是那些工值较高,农民收入可观的生产队和搞得好的公社,社员干部并不想分地。因此,就社员而言,两种态度都是存在的,选择权完全在于当政者。当我们的当政者把小岗树立为改革典型时,那只是说明当政选择了包产到户,而放弃了人民公社。如此而已。

  四,人民公社这么好,为什么四十多年后,没有地方重走那条路?

  这第四个问题提得同样不符合实际。人所共知,南街村开始也是实行了分户单干的。但是后来还是走了回头路,从而有了今天的南街村。这是最典型的例子。至于作为改革典型的小岗村,分户单干之后,一夜跨过温饱线,但二十多年富裕不起来,然后才有省级的空降的第一书记,然后才有学习南街村,重走合作化道路。南街村和小岗村这两个典型的全过程、全面了解,事实上已经足以说明人民公社与分户单干的优劣的了,在铁的事实面前,任何争论都是苍白的。

  现在为什么不要探讨农村集体生产组织?为什么在网络上有许多回归人民公社的声音?因为现实的问题迫使人们进行对比和选择。

  问题还在于一种真正好的生产模式,抛弃容易拾起难。为什么?因为现在的环境条件完全变了,再想建立那种模式,其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正如作者所言,路好走不好走,只有走路的人最清楚,人民公社好不好,亿万农民最有发言权。在过去,或许感觉每天都要上工,觉得农村很苦;但当你到工厂每天上12小时班时,每天要实实存在地干时,你会觉得生产队时劳动是一种幸福;

  或许,当你觉得在生产队时不自由,难以脱离农门,是一种不平等;然而,当你现在呆农村,连起码的老婆都不好找,而到城里买房,又需要做大半辈子的房奴时,你会觉得过去的农村是一种幸福;

  或许,当你觉得生产队做得苦、收入低,从而总觉得不如意,而如今,当你感知因为自己是农民而没有劳保时,你突然发现,人民公社体制对劳动者是多么友好?

  当年轻人为一个孩子忙得晕头转向时,想想过去的社员,夫妇两个劳动力要抚养四、五个孩子的情景,你会惊叹人民公社时期劳动者的生存发展能力之强。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