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人民公社平等在什么地方?


  刚刚看到了《人民公社大家一起穷、一起饿,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平等”吗?》(今日头条:首发2024-06-14 12:06·陈初二)一文。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可是,在那个时代,人民公社真的让全体农民实现了平等吗?”

  作者是80后,他听他的祖父说:“人民公社刚成立时,大家都充满干劲,积极参加集体劳动,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渐渐暴露出来。由于集体劳动的效率不高,农业生产水平下降,粮食产量连年下滑,许多人陷入了饥饿的困境。”

  接着他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在那个时代,我国农村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家家户户吃得一样,穿得一样,过得一样。可是,这种看似平等的分配方式,真的让所有人受益了吗?“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民公社时代的‘平等’,实际上是一种表面的平等。”“总之,人民公社时代的‘平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它让大家都陷入了贫穷和饥饿。”

  读了此文,我觉得作者完全是脱离了基本事实,想当然地对人民公社的平等作出了自己否定结论。虽说现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但我觉得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信口开河,说话还是从基本事实出发。

  一,人民公社由吃不饱饭到吃饱饭转变的基本事实与原因分析。

  作者是80后,因而对人民公社的了解来源于他祖父的印象,因而就有了这样的了解和看法:“人民公社刚成立时,大家都充满干劲,积极参加集体劳动,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渐渐暴露出来。由于集体劳动的效率不高,农业生产水平下降,粮食产量连年下滑,许多人陷入了饥饿的困境。”作者的祖父辈年岁已大,或许对我国农村发展的情况缺乏整体的了解,但作者本人是80后,应该是有基本的中学或中学以上的学历吧,因而百度一下我们人民公社时期的粮食产量数据,人口数据,这不是什么难事吧?中国人口在1956年是6亿多人,到1983年是10亿多人,人口净增加4亿,如果人民公社真的是农业生产水平下降,粮食产量连年下滑,许多人陷入了饥饿的困境,那这多出来的4亿人是喝西北风长大的?人民公社时期,以6-7亿人口为基数,25年间平均每年要增加1600万人。而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1959年是252公斤,1979年是340公斤,在人口大幅增长的环境下,人均拥有粮食却增加了88公斤,平均每年增加了4.4公斤,这么多粮食是怎么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

  人民公社时的确存在有吃不饱饭的情况。但那是因为粮食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一旦人口增长速度趋缓,吃饭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从粮食增长速度来看,从1959年到1979年,20年人均粮食增加了88公斤,平均每年增加速度是4.4公斤;而从1970年到1979年的后9年,从289公斤增加到340公斤,平均每年增加速度是5.56公斤,比20年平均增长速度快了1.16%。而我国人口增长,1959年是6.72亿,1969年是8.07亿,1984年是10.44亿。从1959年到1969年10年的人口年均增长是1.35%;1969年到1979年的10年人口年均增长1.68%,1979年到1984年的5年平均增长1.38%。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在1969-1979年达到高峰后开始回落,而我国农业的粮食产量却在人民公社后期处于加速增长状态。粮食产量增长加速与人口增长减速的这种交叉变化,恰恰是我国从吃不饱饭到吃饱饭转变的基本原因。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