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本文发表于《学习与批判》1974年第5期,作者是中共青浦县练塘公社委员会。
毛主席发出“人民公社好”的伟大号召,已经十五年了。十五年来,我们公社的农副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一九七三年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相比,全公社粮食常年亩产增加百分之六十,农副业总收入增加百分之八十九。在毛主席“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方针指引下,社员每人平均分配收入比高级社时期提高一点二五倍。如果加上家庭副业收入,全公社每个生产队社员的平均收入,都已经大大超过了单干时,本地富裕中农的水平。
在使全公社社员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过程中,扶助“穷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公社的一百六十五个生产队中,有四十个“穷队”,其中有半数集中在三个大队里。这些“穷队”的生产发展和社员平均收入,都大大低于全公社的平均水平,积欠的国家贷款也长期无力偿还。手心手背都是肉,贫下中农一家人。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应当积极扶助“穷队”,使它们迅速改变原来的落后面貌。
但是,在怎样帮助“穷队"提高生产和收入水平的问题上,我们曾经走过一段不小的弯路。
“穷队”为什么长期穷?过去我们的眼睛里头只是看到他们生产条件差,扶助“穷队”也总是从经济上考虑比较多,给钱、给东西,安排他们种慈姑、茭白等收入比较高的作物,或者安排部分劳动力参加城镇运输,增加他们的劳务收入。谁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助长了有些干部向上伸手的懦夫懒汉思想,“穷队”的面貌还是改变不了。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
实践证明,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只有用毛主席制定的,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去武装“穷队”,帮助他们认真落实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政策,才能真正扶助“穷队”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们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在斗、批、改运动的深入发展中逐步发现,全公社四十个“穷队”,除了八个队是由于底子薄或者经营管理不善以外,其余的队或者是由于领导干部软弱无力,抓不起工作;或者是由于干部作风严重不正,在这些队里刮起了一股资本主义的歪风,个别队则是被坏人篡夺了领导权。
总之,在这些“穷队”里,领导权没有真正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群众手里,贫下中农的阶级优势没有得到确立。光从经济上去帮助,不抓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的斗争,实际上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是决不能够改变“穷队”的落后面貌的。从路线上去看问题,就抓住了纲。
我们结合清队、党和一打三反运动,组织干部到“穷队”深入发动群众,揪出暗藏的阶级敌人,调整和充实领导班子,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这样一来,这些生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普遍扬眉吐气,社会主义积极性大大发扬起来了。
我们公社有一个东叶库大队,是个有名的“穷队”。一九六二年,这个大队粮食平均亩产只有六百三十五斤,年终分配时拿不出现金,七个生产队的生产资金,队队都靠国家贷款。
到了一九六五年,全大队累计积欠国家贷款三万七千多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天还是这样的天,地还是这样的地,但是贫下中农和干部的精神面貌变了,他们团结起来,奋战了三年。
一九七二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二百四十二斤,比一九六五年提高百分之三十一,比一九六二年提高一倍;社员平均分配收入,也比一九六五年提高百分之五十,比一九六二年提高一倍以上,去年继续又有提高。这个大队长期积欠国家的贷款也已基本还清。看,路线端正了,面貌的变化就有多么大啊!
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是不会停息的。根据我们的体会,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才能使全体社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过去,东三大队的有些干部总认为自己的队“条件差,底子薄,靠增产粮食富不了”。一九六九年,当粮食亩产已经从一九六五年的六百七十八斤提高到一千零一十五斤的时候,大队党支部的某些同志,为了加速改变原来的“穷队”面貌,动用部分储备粮来多养鸭,还要求国家让他们少种一点粮食,多种一点西瓜、慈姑。
“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干部看支部”。党支部执行路线一偏,资本主义倾向就开始抬头。有些人大搞私人养鸭,有些人割草晒干,高价出售。这股歪风一刮,大队中有不少人关心个人比关心集体为重,参加集体劳动不如过去积极了。
这样做,穷有没有变富呢?有的,那些靠歪门邪道赚钱的人是富了,有的一年就赚了一千多元。但是这样的社员,在全大队二百六十三户社员中只占十户。而对整个东三大队来说,一九七一年粮食平均亩产又下降到九百七十五斤,集体副业纯收入减少了四万多元,使这一年每个社员的平均分配收入比上一年减少了四十元。
毛主席早就指出:“富裕农民中的资本主义倾向是严重的。只要我们在合作化运动中,乃至以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稍微放松了对于农民的政治工作,资本主义倾向就会泛滥起来。”
许多贫下中农看到资本主义自发势力造成的恶果,对干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说:“不讲路线只讲钱,陷进泥坑真危险。”
东三大队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通过批林整风,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自觉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
他们一面大力治水改土,大积肥料;一面积极发展集体养猪,广种杞柳,大搞集体副业。第二年粮食平均亩产就达到了一千一百六十三斤,社员个人分配收入提高到一百五十六元。一抓路线,满盘皆活。“穷队”粮食普遍增产,其中有半数的生产队的粮食增产幅度超过公社平均增产数的一倍左右。
“穷队”面貌的改变,主要是个路线问题。我们在帮助“穷队”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的同时,在可能的条件下,也为“穷队”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加速他们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步伐,以进一步体现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
从我们公社许多“穷队”的情况来看,自然条件的确比较差。我们公社有一半耕地是低荡地,在这些“穷队”里就特别集中,解放前是“大水一来白茫茫,九年三熟六年荒”。在农业合作化时期,社小力量小,只能筑堤修圩挡挡潮汛,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易涝的局面。人民公社化后,单靠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力量也很难办到。
现在,我们公社、生产大队两级集体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就可以把人民公社三级集体经济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统一规划,大规模地治水改土。一九七〇年春,我们组织五千多人,奋战二十五天,挖土二十八万方,开出了一条长达五公里的大河。连续三个冬春,开挖新河十八公里,挖土九十万方。
十三年来,单是公社兴办的水利工程,就有九座水闸,四十一处电灌站,五十六顶桥梁,圩堤用石块水泥板护坡十五公里。这些工程所需资金,除由国家投资百分之五十七以外,其余部分的百分之七十,由公社和生产大队承担,只有百分之三十由各个生产队分摊。
这些水利工程竣工后,在抗旱、排涝中发挥了很大的效益。过去许多低洼地,只能赶在大潮汛以前种一熟早稻,现在一熟变三熟。这对“穷队”面貌的改变起了很大的作用。东叶库大队由于扩大了三熟制,加上三百多亩原来被水淹没的蒲草荡改造成为粮田,粮食产量从一九六二年的七十六万斤,提高到一九七三年的一百七十二万斤,增加了一点二五倍。
“穷队”底子薄,积累少,要购买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以及举办多种经营和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时,一时拿不出这许多资金来。这几年来,我们公社、大队两级企业发展后都有了一些积累。因此,除了国家贷款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这些积累中抽出一笔钱,无息贷给“穷队”。
当年无力归还的,允许在二、三年或四、五年内还清。“穷队”要造林、种杞柳、养猪,大队企业还以临时周转的形式给他们树苗、柳条和仔猪,积极扶持他们发展副业生产。随着“穷队”生产的发展,现在已经不要国家再增拨信贷资金了。在全公社的范围内,从公社积累中提供的无息贷款,也从一九六五年的十二万元,减少到现在的五万元。
生产队内一般都有少数经济比较困难的社员,我们有责任去关心和帮助他们。这些困难户人口多,劳力少,分配收入低,一发生疾病等意外事故,就需要从生产队的公益金中给以适当补助。这在“富队”比较容易解决,但在“穷队”就比较困难了。
我们为了帮助“穷队”的困难户克服困难,充分运用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许多大队办的副业企业,都尽可能吸收这些困难户中的半劳动力,去担任他们可以胜任的工作。四农大队有个“穷队”,有三户困难户,一九六九年透支金额达到五百五十四元。后来,大队企业吸收了困难户中病残体弱的人去工作,使这些困难户不仅不再透支,还归还了透支款四百六十二元,有一户一九七二年还分得了现金一百八十四元。这样一来,困难户改善了生活,生产队也因此减轻了经济负担,可以积累更多的资金以发展农副业生产。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从我们公社范围来看,原来意义上的“穷队”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生产大队和生产大队之间、生产队和生产队之间,还存在着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原来的“穷队”赶上来了,原来的“富队”有的却又相对地显得落后了。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工作也总是做不完的。
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农村中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将始终存在,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合作社建立以后,还必须经过许多的斗争,才能使自己巩固起来。巩固了以后,只要一松劲,又可能垮台。”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一定要继续深入批判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牢记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的道路,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这样去做,就一定会建设起一个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