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毛泽东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在《萧绍良:论晚年毛泽东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人民网 2011-07-08 14:44)一文的第三部分,作者用“晚年毛泽东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在实践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标题,说明了毛泽东时代在共同富裕方面取得的成效:
1,“从经济效率上讲,毛泽东的现代化努力使中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并为以后的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物质基础。‘50年代初期,中国从比比利时还弱小的工业起步,到毛泽东时代结束时,长期以来被耻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六位最大的工业国家之列’。‘在毛泽东时代的最后20年中……从1957年—1975年,中国的国民收入翻了一番多’。‘在毛泽东主义时代的中国,从1952年—1972年,每十年的增长率高达64.5%(人均34%)’。毛泽东初步改变了中国的积贫积弱状况,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社会经济前提。
2,从社会公平讲,毛泽东启动的中国工业化避免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贫富两极分化状况。中国人民从中国现代化中普遍享受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果实。‘在毛泽东统治的25年时间中,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将近一倍——从1949年前的35岁延长到70年代中期的65岁’。在毛泽东时代,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实现了共同进步。虽然由于总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在低水平基础上的共同进步近似于‘共同贫穷’,但是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确是中国历史上乃至当时世界上最为公平的时代。所以,晚年毛泽东的探索,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作者对毛泽东时代在共同富裕方面取得的成就归纳显然是远远没有反映基本事实。
一,从经济效率上来看,毛泽东的现代化努力不只是初步实现了工业化,而且使我国农业从原始种植状态向现代农业转变,并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我国农业从养活5亿人口发展到养活10亿人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十分显著的。我国农业从原始种植状态进一步发展到农业电器化、水利化、农田管理科学化、农业半机械化,并开始出现了社队企业发展的趋势。从1958年到1983年经过25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由耕耘期将进入收获期。
二,从经济效率看,毛泽东时代的农业基础工程,例如水利工程,耕地开垦和改造等大量的劳动投入形成的工程,其巨量的价值惊人。如果按照劳动投入量来计价,就有10多万亿的价值,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力能够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利于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工程投入,是为共同富裕打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