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为什么改革产生了人民群众缺乏获得感的问题?


  在《如何理解周其仁重回高层视野》(价值目录2024-05-27 21:03四川)一文中谈到:“5月23日,‘消失’许久的周其仁参加了一场规格极高的座谈会。”“按照行文顺序,周其仁的意见建议集中在‘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文章介绍“在站长看来,其实要理解周其仁,关键是一个词:‘产权’。先不说周老师对制度经济学大师科斯的推崇,光看他出的书就会明白。这些书其实翻来覆去,就是在讲产权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强调产权,能不能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

  在中国,所谓的人民群众是指的什么呢?

  中国有14亿人口,其中有8、9亿的劳动者(包括智力劳动者在内)。如果这8、9亿劳动者的利益要求能够获得了体现,那么,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制度,就能使我国14亿人口几乎所有人都能受益。8、9亿劳动者加上他们的父母子女,差不多是我国的全部人口。

  要使人民群众受益,必须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前提:第一是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必须大力发展能够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生产力。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有丰富的物资资料,因而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无须多说。

  但是,对于必须大力发展能够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生产力,这是需要大家重视并认真的探讨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但为什么广大人民群众却没有获得感呢?

  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认识到并注重了发展生产力,而没有认为到、没有注重发展能够体现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生产力一一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获得感缺乏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中国GDP增长了,而老百姓挣的钱越来越少。对于“为什么中国GDP不断增长,而老百姓挣的钱越来越少?”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分析给出的原因是:“根本问题是我们的增长模式有问题。从投入方面看,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的比重越来越低。结果在分配上,资本的收入就越来越高,而劳动的收入越来越低”(《吴敬琏:为什么中国GDP不断增长,而老百姓挣的钱越来越少?》(中企思智库))。

  为什么“从投入方面看,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的比重越来越低。结果在分配上,资本的收入就越来越高,而劳动的收入越来越低”呢?因为我国进行的是产权改革,建立的是产权制度。所谓产权,就是资产所有者的权利。我国在经过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就已经消灭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唯一生产主体,就是劳动阶级,就是劳动所有者。所谓的全国人民,其主体就是劳动所有者。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发,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出发,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进行的是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改革,进行的应该让劳动者当家作主、按劳分配的改革,应该是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者权利要求的制度的改革一一即劳权思路的改革。但是,我国的改革却走上产权思路的改革,走上了强化和推广产权制度的改革的道路。

查看余下5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