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问题在于是劳权经济还是产权经济学
刚刚,在公众号上看到了《是谁躺在'计划经济'的迷梦里不愿睁眼》(原创:萤火虫的耳语,2024-6-19,公众号:萤火虫的耳语)一文。
文章谈到“昨天,转发了一篇周为民谈市场经济的讲稿《搞计划经济到底行不行,听听中央党校教授的剖析》。不出所料,又斜刺里戳到了某些人的肺管子(我本无意冒犯他们,也深刻理解他们痛苦的来源,无奈他们自己却强不知以为知),于是荆轲刺孔的戏码继续上演。评论区沸反盈天,人欢马炸,最后闹腾得被平台强制关闭。顿时,连带那些温和理性的留言,无论玉石,皆成齑粉,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此后文章分析了“是谁躺在'计划经济'的迷梦里不愿睁眼”的三种人:大概率不是农民;大概率年龄偏大;大概率价值幻灭。
对此我想说的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经济,而在于劳权经济还是产权经济。
改革前后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不在于什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而在于劳权经济与产权经济的区别。
首先,把改革前的经济称为计划经济,这显然是错误的。马克思设想的计划经济是建立在按劳分配基础之上的计划经济。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谈到按劳分配条件下劳动时间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是劳动消耗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适当比例的调节。这无非是说,同一种计酬方式,不仅决定着消费品的分配,同时也决定着生产状态。但是,人们却忽略了这一要点,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只把按劳分配当作个人消费品的一个原则来对待,而另一方面又把有计划按比例当作另一个规律来对待。结果一方面在宏观上形成了所谓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微观上则形成了病态的公有制经济模式,这正是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发生重大挫折的关键所在。事实上的苏联模式,只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模式,并没有能够实现按劳分配,当然也不存在什么计划经济。
其次,由于十月革命是在经济落后的苏俄取得了成功,因而导致了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特殊性,即类似苏联、中国等这些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劳动阶级取得政权之后,由于缺乏生产力基础而不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首先必须快速进行工业化,然后才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阶段。因此,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多出了一个从暴力革命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快速积累资金、实现工业化,从而为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生产力基础。因此,改革前的发展阶段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旧体制到新的生产方式建立之间的过渡阶段,而与这一阶段相适应的经济模式,本质上也是一种过渡经济模式。因此,改革之前的我国经济模式本质上只是一种过渡经济模式,而不是什么计划经济模式。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