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问题在于是劳权经济还是产权经济学


  刚刚,在公众号上看到了《是谁躺在'计划经济'的迷梦里不愿睁眼》(原创:萤火虫的耳语,2024-6-19,公众号:萤火虫的耳语)一文。

  文章谈到“昨天,转发了一篇周为民谈市场经济的讲稿《搞计划经济到底行不行,听听中央党校教授的剖析》。不出所料,又斜刺里戳到了某些人的肺管子(我本无意冒犯他们,也深刻理解他们痛苦的来源,无奈他们自己却强不知以为知),于是荆轲刺孔的戏码继续上演。评论区沸反盈天,人欢马炸,最后闹腾得被平台强制关闭。顿时,连带那些温和理性的留言,无论玉石,皆成齑粉,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此后文章分析了“是谁躺在'计划经济'的迷梦里不愿睁眼”的三种人:大概率不是农民;大概率年龄偏大;大概率价值幻灭。

  对此我想说的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经济,而在于劳权经济还是产权经济。

  改革前后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不在于什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而在于劳权经济与产权经济的区别。

  首先,把改革前的经济称为计划经济,这显然是错误的。马克思设想的计划经济是建立在按劳分配基础之上的计划经济。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谈到按劳分配条件下劳动时间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是劳动消耗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适当比例的调节。这无非是说,同一种计酬方式,不仅决定着消费品的分配,同时也决定着生产状态。但是,人们却忽略了这一要点,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只把按劳分配当作个人消费品的一个原则来对待,而另一方面又把有计划按比例当作另一个规律来对待。结果一方面在宏观上形成了所谓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微观上则形成了病态的公有制经济模式,这正是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发生重大挫折的关键所在。事实上的苏联模式,只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模式,并没有能够实现按劳分配,当然也不存在什么计划经济。

  其次,由于十月革命是在经济落后的苏俄取得了成功,因而导致了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特殊性,即类似苏联、中国等这些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劳动阶级取得政权之后,由于缺乏生产力基础而不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首先必须快速进行工业化,然后才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阶段。因此,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多出了一个从暴力革命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快速积累资金、实现工业化,从而为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生产力基础。因此,改革前的发展阶段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旧体制到新的生产方式建立之间的过渡阶段,而与这一阶段相适应的经济模式,本质上也是一种过渡经济模式。因此,改革之前的我国经济模式本质上只是一种过渡经济模式,而不是什么计划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前后的本质变化,不在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变化,而是劳权经济到产权经济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观念冲突越来越明显。但是,人们所反对的并不是什么市场经济,而是产权经济。

  首先从农民改革引起的变化看,过去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劳权制度,是劳权公有制模式。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模式,主要是社员大会、队委会领导下的队长负责制和以工分制为具体形式的分配制度,在管理上体现了社员当家做主的要求,在分配上则体现了社员劳动分配权的要求,因而是全面地体现了社员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而另一方面,人民公社为社员提供了医疗、教育和农机、科技、供销、行政服务系统,从而使社员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但是,改革之后,由于退回到了农民个体经济方式,一方面农业生产失去了高度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的机会,农业生产力始终得不到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不足以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需要,因而广大青壮年农民只得成为打工的农民工,成为资本经营的企业的雇佣劳动者;另一方面原有的医疗服务体系和教育体制趋于瓦解,农民的生活成本大幅增加。也就是说,农民从劳权经济的环境下在改革之后转变为产权经济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变化同时也使农民的切身利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劳权经济模式的生产队,社员是按照每个人的劳动投入来分配集体生产成果的,队里的任何参加集体劳动的人都可以凭借劳动投入享有生产成果;而在产权企业,打工者只能得到与市场价格水平相近的工资收入,一般员工是无权进入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的。当然,与引相联系的是,雇佣劳动者也无权参与企业管理。从报酬劳动者到雇佣劳动者的身份转换,人们感受到了明显的利益变化。

  其次,我们从工商企业的改革引发的变化看,同样也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在国企扩大自主权改革失败之后,国企改革也进入了加强产权制度的改革,这种改革打破了职工的铁饭碗、铁工资,并推行了合同制,把原有的本来是企业主人的国企员工转变为了雇佣劳动者;而绝大部分的国企在改革中被私有化;同样地,那些大集体企业,包括乡镇企业,也都转变为私人企业,这些企业员工自然也同,同时转变为雇佣工人。另一方面,工人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系统随着市场化改革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的、服务于广大劳动者的公共环境趋于瓦解,从而使广大工人感到了利益上的损益变化。

  劳权经济是以广大劳动者为生产主体、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体制,它包括企业体现劳动者劳动管理权和劳动分配权的基本制度和以满足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生存环境两个方面。这是体现绝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的经济体制。产权经济是以资产所有者一一老板或股东等少数人为主体、满足其资产所有权的经济体制,它同样也包括了体现资产管理权和资产分配权的基本制度和以满足资产者利益要求的生存环境两个方面。劳权经济与产权经济,在指导思想上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和以资本为中心发展思路的区别。

  对于广大老百姓而言,他们所关心的不是什么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他们关心的是劳权经济还是产权经济。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是从8-9亿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出发,建立了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那几乎就体现了我国所有人的利益要求,我国经济就会形成不断发展的核动力,想不强大都难。但如果走发展产权经济的道路,只是使百分之零点几的人发财致富,甚至让绝大多数人成为少数人发财的工具和手段,那么,我国这个超级航母会因为动力微弱而只能在原地打转。

  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却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能依赖外贸订单的现象;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在21世纪的今天,却出现了12小时工作制;改革四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却出现了资本外逃、人才外流的趋势;这些反常现象的出现,是不是表明我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误区?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