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名言而想到的
中国有一句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名言是孔子说的。他在《论语•季氏》第十六篇中指出:“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论有国的诸侯或封地的大夫,不应担心人少,只需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要担心财富不多,而只需提防境内不安宁;财富分配均平,便无所谓贫穷;人民和睦相处,便不觉得人少;境内安宁就没有亡国的危险。
孔子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反对暴力的思想。他不主张通过暴力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仁、义、礼、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朱熹对孔子这段话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而且也被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了这一思想是正确的。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凡是发生社会动乱的朝代,动乱都是由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和社会贫富差距过于悬殊而引起。
今天,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现代社会,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仍然有可能分崩离析。而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共产党人必须将其作为执政的重要理念之一。前苏联由于官僚特权阶层肆意贪污腐败,将国家与人民的财产据为己有,使其与普通民众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最后落得个亡党亡国的结局,其教训极其深刻。
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发展生产力绝不能以牺牲社会公平正义为代价。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广大劳动者才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真正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发在首位。
这些年,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发展生产力主要应该靠民营企业,只有把民营企业搞大搞强了,才能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解决就业问题,使GDP和税收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由于存在这一模糊认识,他们重视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却不重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对民营企业家视若贵宾、甘当“店小二”,却对广大劳动者不屑一顾;对民营企业违反劳动法的问题视而不见,却对劳动者维护自己权益的举动百般阻扰甚至粗暴压制;对民营企业的经营困难积极热情地帮助解决,但对广大劳动者提高劳动报酬的呼声却充耳不闻。这些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这是因为:
首先,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只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才能使生产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