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概念及路线图


  从1848年3月18日《共产党宣言》发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76年。

  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社会主义实践也已经有了百年历史的今天,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遭受挫折、走向灭亡的今天,在我们已经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的今天,我们再简单地重复“消灭私有制”,已经远远不够了。

  如果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那个年代无产阶级运动的侧重点和主要任务在于“打破一个旧世界”的话,那么,我们今天面临的侧重点和主要任务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新的世界”。

  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50-273,1972年版本)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告诉我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同上书)。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告诉了我们。他们把两种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征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特征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

  基于以上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涵义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力产生根本转变:即由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到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转变;

  三,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由体现资产所有者权利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向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制度的转变;

  四,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到劳动阶级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转变。

  很显然,这四种转变是相互关联的。随着生产资料由资产阶级所有制转变为劳动阶级所有制,自然也消灭了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自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生产也必然产生了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这些转变相适应,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以资产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向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转变。

查看余下5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所遇到的根本问题,恰恰就是《共产党宣言》中没有彻底阐明资本主义存在的交换支配生产的颠倒关系问题。《共产党宣言》中已经谈到:资本主义“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是买卖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雇佣工人是生产劳动产品,资本家是经营商品和货币。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颠倒了的社会:劳动产品的“物质外壳”(量的形式)——商品和货币的交换支配了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生产。因此,仅仅靠“消灭私有制”不能战胜和消灭资本主义,必须通过对市场价格的计划调整,控制好“货币”,逐步消除“货币”——“物质外壳”对人类的社会统治,使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都成为社会的人。
0条回复
钟建民网友论文谈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是这样吗?不是!其实,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社会主义的生产一样,都是劳动产品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是依靠雇佣工人推动,社会主义生产是依靠工人和农民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截然不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是为了追逐“资本”——“货币增殖”(交换价值增殖),因此,雇佣工人为资本家生产的劳动产品再多,资本家如果不能把各种劳动产品通过商品交换,转化为货币,就会大量积压。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消费价值的生产”,而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使用价值),商品市场交换价格由国家统一调整。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