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概念及路线图
从1848年3月18日《共产党宣言》发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76年。
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社会主义实践也已经有了百年历史的今天,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遭受挫折、走向灭亡的今天,在我们已经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的今天,我们再简单地重复“消灭私有制”,已经远远不够了。
如果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那个年代无产阶级运动的侧重点和主要任务在于“打破一个旧世界”的话,那么,我们今天面临的侧重点和主要任务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新的世界”。
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50-273,1972年版本)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告诉我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同上书)。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告诉了我们。他们把两种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征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特征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
基于以上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涵义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力产生根本转变:即由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到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转变;
三,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由体现资产所有者权利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向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制度的转变;
四,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到劳动阶级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转变。
很显然,这四种转变是相互关联的。随着生产资料由资产阶级所有制转变为劳动阶级所有制,自然也消灭了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自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生产也必然产生了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这些转变相适应,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以资产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向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