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记伟人之言:洋为中用


  无事可做,起身到某街道上转悠,意外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街道上间或看到的所有人物雕塑,竟然全是一色的西洋人。恍惚间,仿佛置身于西方世界,目之所及,无不尽显“洋味”。

  我甚感诧异,究竟出于什么缘故,让谋划者们如此用意?一个普普通的中国街道上,难得能竖几座雕塑。可惜的是,竟然全是西洋人像,不含一丝本土味道。无论说到哪里,都让人费解。

  严格说,如今随着大众审美趣味与审美意识的逐步提高,无论哪里的街道上,塑几尊雕塑,未尝不是一道别样风景。这既符合街道自身审美需要,更不失为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然而,匪夷所思的是,中国的街道上不塑中国人的像而全塑西洋人的像,如此做法,怕是走遍世界也难有其二。

  如此作为,与其说是为了彰显我们对外开放的窗口实实在在面向了世界,倒不如说某些人骨子里始终激荡着崇洋媚外因素。

  伟人生前,不知多少次曾号召我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鲁迅先生在其著名文章《拿来主义》一文中告诫国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即便清末的张之洞,在号召当时的人们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科技文化时,也是奔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态度进行的。

  伟人说的“洋为中用”,所具意涵最为简洁明了。他告诉人们,我们绝不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广泛学习借鉴外国一切有益于丰富提高我们的东西。然而,学习借鉴的目的不是让谁就此否定本民族的文化,而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我所用。

  鲁迅先生更是十分具体深入地剖析了拿来主义的精髓。所谓的“拿来”,绝不是全盘照搬。拿来之后,要认真辨析,有用的即刻使用,不确定的暂时存放,无用甚至有害的毫不犹豫地毁灭掉。只要“拿来”者“沉着,勇猛”,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责任担当,只要“拿来”者“有辨别,不自私”,拿就果决地拿来为我所用,无须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鲁迅说得很明白,一个好学上进的民族,不仅要爱护与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要不断地“拿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唯有如此做,人才能成为新人,文艺才能成为新文艺。

  张之洞的观点也是很分明的。对西方先进的东西,我们不仅要学习借鉴,更要结合本民族文化学习借鉴。至为关键的是,学习的人必须秉持一个最基本观点,这就是,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我们学习的根本依赖,至于西方文化,只是学习借鉴以后为我所用。

查看余下6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教员还有一个句话: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同理,请思考四十几年来......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