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石| 记忆:吃场子
小时候生活艰苦,平日里难得吃上一顿油汤油水饭菜。只有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稀罕客人,才能吃上一顿或几顿像样饭菜。
我家兄弟姐妹八人,我居中间,上面三个姐姐,下面三个弟弟一个妹妹。每次家里改善生活了,饭做好后,父母跟几个姐姐总是先尽我们年龄小的尽情受用,然后才轮到自己。小孩子贪吃,多没有眼色,不知道所享受的美味有限,一旦逮住机会,便不顾一切地快意受用已然到嘴的美味,其他一切全都不管不顾了。往往是,一阵风卷残云之后,大家一个个吃得满头大汗,不住打着饱嗝,露出甜美满足感。哪知抬头一看,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已经或多或少占用了父母和姐姐们该有的份额。大一点的,略通点人事儿,虽略略有点不好意思,但也没有太多自责与愧疚。必定,父母和姐姐们都面含微笑,丝毫没有责怪样子。小一点的,自然是眉开眼笑,脸上流露出难得的满足感,他们丝毫体味不到自己的满足里,隐含着对父母和姐姐们份额的多吃多占。
那时的风俗跟今天差不多,村里四邻八舍谁家或亲戚家有红白喜事了,大家都要随礼祝贺。随礼后自然要在有喜事人家吃饭,饭菜质量当然远高于平时。农村习惯说法,去谁家送礼了,叫去谁家“吃场子”,或叫去谁家“吃大肉席”、“坐酒席”“坐席”。要知道,这样的机会对每一个农村小孩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天大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有机会吃一顿油汤油水饭菜了。然而,每个家庭都不止一个孩子,去哪家送礼必要去一个大人,以示尊重,一般只能带一两个孩子。如果带多了,不要说自家难以为情,即便外人也会说闲话的,认为你爱占人便宜。如此一来,家里小孩多的,送礼时小孩要轮流去,这样才显得公平,不至于个别小孩为此哭鼻子。
亲戚家办喜事,距离有远有近。距离远的,离学校也远。上学的小孩要想吃场子,事先必得给老师请假。请假时自然不能说是吃场子,必要有说得过去的理由。要么说自己生病了,要么说家里有特殊事情必须自己在家帮忙了。老师批假了,自然皆大欢喜。老师不批了,必惹得万分沮丧,个别低年级的学生,甚至会偷偷大哭一场。当然,也有胆子大的,即便老师不批假,宁肯旷课,也要顶着风险赶去亲戚家美餐一顿。第二天来到学校,自会招致老师一顿严厉批评。尽管这样,受批评者一点不后悔,下去后依然乐滋滋的,不住跟同学们炫耀自己昨天受用的啥啥美味,引得不少同学面露羡慕之色,不停地咽口水。
升入小学中高年级后,我就很少参与吃场子了。这里面原因很多,一是我家兄弟姐们多,历来有大的让小的习惯;二是自小自尊心就强,不想为嘴头子营生被人说叨;三是吃场子过程中,有过次不愉快经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