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石:我心目中的姚雪垠先生
有个很奇怪现象,首开中国近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先河的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的作品,在古典题材影视剧几近泛滥的今天,却极少被人搬上荧屏。尤其姚先生呕心沥血、历时三十余年辛勤创作的洋洋三百五十万言的鸿篇巨制《李自成》,更是被高置书架,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几无多少人问津。
然而,我要说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姚先生及其代表作《李自成》,无可争议地要占据一席之地。遥想八十年代,姚先生誉满华夏,名震海外。不仅正在陆续创作出版的《李自成》在文学领域极尽风骚,广受热捧,即便他建国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长夜》也被人们竞相传阅,有口皆碑。尤其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自五六十年代开笔伊始,即已经引起伟人的高度关注与亲自过问。百忙之中,伟人特意嘱咐分管文艺工作的中央领导,要给予作者特殊关照,确保其顺利完成这一长篇巨著的创作。
八十年代,文学领域热潮迭起,收获颇丰。然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非姚雪垠及其正在继续创作中的《李自成》莫属。那段时间,不仅文艺类报刊杂志连篇累牍地报道姚先生的创作信息,更有浩如烟海的文学评论文章时常见诸专业性报刊及党报党刊。那一代的著名作家及著名文学评论家们,几乎全都不惜笔墨,穷尽心力,热情撰文,对《李自成》给予极高赞誉。尤其茅盾先生,一直关注着作者的创作,对作者取得的成就随时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姚先生与茅盾先生之间关于《李自成》创作的往来信函,那时也时见报端。茅盾先生对小说的创作与指导几乎到了无微不至程度。记得矛盾先生在一封写给姚先生的信中,谈到小说里一处明朝宫廷情节时,十分中肯地对作者建言,总觉得那样的场面中缺少点什么,如果能加入一个丫鬟调节一下,气氛会更加融洽活跃。
如果有谁将那时候作家、评论家们评论《李自成》的文章汇集成册,肯定是落落大满,洋洋大观。
繁忙创作之余,姚先生始终关注着文坛风向,积极参加各种文学创作活动。他的所有行踪,那时备受媒体关注,跟踪报道一篇接着一篇。有一年,姚先生应邀赴法国访问,巴黎市市长热情接待了他。彼时,姚先生的《长夜》刚刚在巴黎出版,一时间风靡整个法国,人们竞相购买,纷纷传阅。驻留法国期间,姚先生一时间成了那里的明星。许多法国读者不辞辛劳,大老远驱车赶往姚先生的访问地,为能一睹他的尊严为荣。记得一篇报道姚先生访法文章里,写了这样一件趣事。巴黎市长十分敬佩姚先生的文学才华,更被他的奕奕神采深深折服。二人谈话中间,巴黎市长开姚先生玩笑:尊敬的姚先生,你这么有才华,这么有气质,肯定有不少很亲密的异性朋友吧?姚先生一听,微微红了脸,继而诚恳回答道:谢谢您的夸奖。我要说的是,我一生只爱我妻子一人。我没有你所说的亲密异性朋友。巴黎市长一听,立马大笑起来,边笑边连发感慨:太遗憾了,太遗憾了。姚先生,像我这样才智凡凡的人,还有几个亲密异性朋友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